致使义兼语句与“把”字句的构式转换及其理据探究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1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28页 |
·关于兼语句的致使义研究 | 第15-20页 |
·初创时期的研究 | 第15页 |
·定位时期的研究 | 第15-17页 |
·发展时期的研究 | 第17-20页 |
·关于“把”字句的致使义研究 | 第20-22页 |
·“把”字句不表示致使义 | 第20页 |
·“把”字句能表示致使义 | 第20-21页 |
·“把”字句表示的是致使义 | 第21-22页 |
·关于兼语句和“把”字句的转换研究 | 第22-24页 |
·关于构式语法与汉语构式的研究 | 第24-28页 |
·Goldberg 的认知构式语法 | 第24-25页 |
·陆俭明的“构式 - 语块”假设 | 第25-26页 |
·汉语构式研究概述 | 第26-28页 |
·本文采用的理论和方法 | 第28-30页 |
·本文的语料来源 | 第30-31页 |
第二章 现代汉语致使范畴研究 | 第31-41页 |
·致使范畴和致使构式 | 第31-33页 |
·国外关于“致使”范畴的研究 | 第31-32页 |
·国内关于“致使”范畴的研究 | 第32-33页 |
·关于汉语致使构式的研究 | 第33-36页 |
·立足意义阐释致使内涵 | 第33-34页 |
·立足形式揭示致使特征 | 第34-35页 |
·立足构式解读致使机制 | 第35-36页 |
·汉语致使构式的系统 | 第36-41页 |
·由特定标记标示的致使句 | 第36-37页 |
·由特定构式制约的致使句 | 第37-39页 |
·由特定词语构成的致使句 | 第39-41页 |
第三章 致使义兼语句的句法语义属性 | 第41-59页 |
·兼语句的致使义构式 | 第41-42页 |
·兼语式与致使义 | 第41-42页 |
·“使”字句与使令句 | 第42页 |
·“使”字句的句法语义属性 | 第42-53页 |
·“使”字的属性 | 第42-44页 |
·“使”字句的范围 | 第44-45页 |
·“使”字句的句法语义属性 | 第45-53页 |
·关于构件“S” | 第46-47页 |
·关于构件“VP” | 第47-53页 |
·使令句的句法语义属性 | 第53-59页 |
·使令句的语义类型 | 第53-55页 |
·使令句的句法语义属性 | 第55-59页 |
·关于构件“V1” | 第56-57页 |
·关于构件“VP2” | 第57-59页 |
第四章 致使义“把”字句的句法语义属性 | 第59-70页 |
·“把”字句的致使义构式 | 第59-61页 |
·“把”字句与“使”字句 | 第59-60页 |
·致使义“把”字句的属性 | 第60-61页 |
·致使义“把”字句的结构类型 | 第61-65页 |
·动词类“把”字句 | 第61-62页 |
·“VP”为光杆动词 | 第61页 |
·“VP”后带体标记 | 第61-62页 |
·“VP”前带状语 | 第62页 |
·述补结构类“把”字句 | 第62-64页 |
·“VP”带趋向补语 | 第62-63页 |
·“VP”带结果补语 | 第63页 |
·“VP”带状态补语 | 第63页 |
·“VP”带数量补语 | 第63-64页 |
·“VP”带程度补语 | 第64页 |
·述宾结构类“把”字句 | 第64-65页 |
·“VP”为“动 + 宾” | 第64页 |
·“VP”为“动·介 + 宾” | 第64-65页 |
·致使义“把”字句的句法语义特征 | 第65-70页 |
·关于构件“S” | 第65-66页 |
·关于构件“VP” | 第66-68页 |
·关于构件“NP” | 第68-70页 |
第五章 致使义兼语句与“把”字句的构式转换(一) | 第70-100页 |
·“使”字句与“把”字句 | 第70-78页 |
·关于构式表述 | 第70-71页 |
·关于语义角色 | 第71-75页 |
·关于“S” | 第72-73页 |
·关于“NP”和“VP” | 第73页 |
·语义结构的差异 | 第73-75页 |
·关于语用动因 | 第75-78页 |
·单句:两类构式的整合 | 第75-77页 |
·复句:两类构式的衔接 | 第77-78页 |
·“使”字句转换为“把”字句 | 第78-91页 |
·“VP”为形容词性成分 | 第79-83页 |
·“VP”是光杆形容词 | 第79-80页 |
·“VP”是形补短语 | 第80-83页 |
·“VP”为动词性成分 | 第83-91页 |
·“VP”是光杆动词 | 第83-84页 |
·“VP”是述补短语 | 第84-89页 |
·“VP”是述宾短语 | 第89-90页 |
·“VP”是主谓短语 | 第90-91页 |
·“使”字句与“把”字句的转换条件 | 第91-100页 |
·构式差异与核心条件 | 第91-92页 |
·构式的基本差异 | 第91页 |
·转换的核心条件 | 第91-92页 |
·“把”字句转换为“使”字句的条件 | 第92-95页 |
·实例验证 | 第92-94页 |
·条件分析 | 第94-95页 |
·“使”字句转换为“把”字句的条件 | 第95-100页 |
·“VP”为形容词性成分 | 第96-97页 |
·“VP”为动词性成分 | 第97-100页 |
第六章 致使义兼语句与“把”字句的构式转换(二) | 第100-111页 |
·使令句与“把”字句 | 第100-102页 |
·构式的基本差异 | 第100-101页 |
·转换的核心条件 | 第101-102页 |
·使令句转换为“把”字句 | 第102-107页 |
·“催逼”类的考察 | 第102-103页 |
·“培养”类的考察 | 第103-104页 |
·“派遣”类的考察 | 第104-105页 |
·“嘱托”类的考察 | 第105页 |
·“带领”类的考察 | 第105-106页 |
·“请求”类的考察 | 第106-107页 |
·使令句与“把”字句的转换条件 | 第107-111页 |
·动趋式“VP”整合 | 第107-108页 |
·动结式“VP”整合 | 第108-109页 |
·“成、为”的“VP”整合 | 第109-111页 |
第七章 构式转换理据性的认知解释 | 第111-130页 |
·语形差异:距离象似的动因解释 | 第111-117页 |
·语言符号的象似性 | 第111-113页 |
·动结构式的临摹机制 | 第113-115页 |
·结构形式:粘合式与组合式 | 第113-114页 |
·凸显动因:规约性与偶发性 | 第114-115页 |
·语形差异的认知解释 | 第115-117页 |
·语义差异:语义框架的角色指派 | 第117-121页 |
·Fillmore 与框架语义学 | 第117-118页 |
·语义框架与角色指派 | 第118-119页 |
·语义差异的认知解释 | 第119-121页 |
·语用差异:焦点背景的视点选择 | 第121-130页 |
·焦点、背景及其定义和特征 | 第121-125页 |
·焦点、背景理论 | 第121-122页 |
·定义和特征 | 第122-125页 |
·视角、注意力及其定义和特征 | 第125-126页 |
·关于“视角” | 第125-126页 |
·关于“注意力” | 第126页 |
·语用差异的认知解释 | 第126-130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1页 |
致谢 | 第141-1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