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语文教师话题PCK的提炼与改善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 | 第15-36页 |
一、 PCK研究中已达成的共识 | 第15-28页 |
(一) PCK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 | 第16-17页 |
(二) PCK的内涵 | 第17-25页 |
(三) PCK的三个层次 | 第25-27页 |
(四) 话题PCK的重要性 | 第27-28页 |
二、 话题PCK的研究现状 | 第28-36页 |
(一) 在学科教学研究中已有所尝试 | 第28-31页 |
(二) 研究路径以“解析式”为主 | 第31-34页 |
(三) 开发“合金式”的研究路径 | 第34-36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设计 | 第36-47页 |
一、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36-42页 |
(一) 核心概念1:课例研究 | 第36-39页 |
(二) 核心概念2:话题PCK | 第39-41页 |
(三) 核心概念3:PCK的提炼 | 第41-42页 |
(四) 核心概念4:PCK的改善 | 第42页 |
二、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42-43页 |
三、 研究设计与论文框架 | 第43-44页 |
(一) 研究设计 | 第43-44页 |
(二) 论文框架 | 第44页 |
四、 本研究的意义 | 第44-47页 |
(一) 促进PCK研究的深入 | 第44-46页 |
(二) 改善语文学科教学的抓手 | 第46-47页 |
第三章 课例的选择及描述 | 第47-66页 |
一、 课例的选择 | 第47-56页 |
(一) 对象:优秀的课例 | 第47-53页 |
(二) 载体:课堂教学实录 | 第53-56页 |
二、 课例的描述 | 第56-66页 |
(一) 课例呈现的三种样式 | 第56-61页 |
(二) 三种呈现样式的比较 | 第61页 |
(三) 从PCK角度描述课例 | 第61-66页 |
第四章 关键 PCK 的辨识及抽取 | 第66-93页 |
一、 课例中PCK | 第66-73页 |
(一) 三个层次的PCK共存于课例中 | 第66-71页 |
(二) 聚焦课例中的话题PCK | 第71-72页 |
(三) 辨识与抽取关键的PCK | 第72-73页 |
二、 关键PCK辨识与抽取的方法 | 第73-89页 |
(一) 从同一课例抽取出多个PCK | 第73-79页 |
(二) 从多个课例中抽取出同质的PCK | 第79-87页 |
(三) 分析课例成败的关键因素提取PCK | 第87-89页 |
三、 对所提取的关键PCK进行验证 | 第89-93页 |
(一) 三角互证法 | 第89-90页 |
(二) 验证的三条准则 | 第90-93页 |
第五章 PCK 的提炼及表述 | 第93-103页 |
一、 语文PCK提炼及表述的困难 | 第93-97页 |
(一) 研究对象所造成的困难 | 第93页 |
(二) 质性研究方法本身的难度 | 第93-94页 |
(三) 研究者的主观性参与带来的问题 | 第94-97页 |
二、 语文PCK提炼的历程 | 第97-103页 |
(一) 提炼PCK的尝试 | 第97-101页 |
(二) 对提炼的原则逐步形成共识 | 第101页 |
(三) 通过修正或修润以求准确表述 | 第101-103页 |
第六章 提炼出的 PCK 之应用 | 第103-116页 |
一、 小学语文PCK远程培训课程 | 第103-110页 |
(一) 小学语文PCK远程培训课程的框架 | 第103-104页 |
(二) 专题样例: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中的PCK | 第104-110页 |
二、 运用提炼出的PCK进行课例研究的案例 | 第110-116页 |
(一) 教师原来的教学设计 | 第111-112页 |
(二) 教学设计的修改过程 | 第112-116页 |
第七章 在课例研究中谋求 PCK 的改善 | 第116-133页 |
一、 PCK改善的方式 | 第116-120页 |
(一) 从PCK的内涵看PCK的改善 | 第116-117页 |
(二) 促进教师自觉地反思 | 第117-120页 |
(三) 在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 | 第120页 |
二、 改善PCK的有效方法:共同备课 | 第120-133页 |
(一) 专家参与的“共同备课” | 第120-122页 |
(二) 共同备课主题教研活动 | 第122-125页 |
(三) 共同备课工作坊 | 第125-133页 |
第八章 PCK 改善过程的案例及讨论 | 第133-157页 |
一、 “共同备课主题教研活动”中的案例 | 第133-139页 |
二、 共同备课“工作坊”的改善案例 | 第139-143页 |
三、 PCK改善过程中的若干现象 | 第143-157页 |
(一) PCK改善过程的迂回反复 | 第143-145页 |
(二) PCK改善过程中的“牵线木偶”现象 | 第145-146页 |
(三) 教学的“流畅感”和“效能感”的失落 | 第146-157页 |
结语 | 第157-167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157-164页 |
二、 研究创新 | 第164-165页 |
三、 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 | 第165-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2页 |
附录 | 第172-192页 |
附录一 《九色鹿》教学实录 | 第172-176页 |
附录二 《给予树》课堂教学实录 | 第176-180页 |
附录三 口语交际教学课例演示 | 第180-182页 |
附录四 《上课吃东西》写作教学课堂实录 | 第182-186页 |
附录五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课例演示 | 第186-188页 |
附录六 写作案例 | 第188-189页 |
附录七 汉语拼音教学案例 | 第189-190页 |
附录八 识字教学案例 | 第190-191页 |
附录九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91-192页 |
后记 | 第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