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 ·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同义词和近义词的研究 | 第11-12页 |
| ·对外汉语教学界对连词的研究 | 第12页 |
| ·对外汉语教学界对近义连词的研究 | 第12-13页 |
| ·前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突破的方面 | 第13页 |
| ·本文采用的理论、方法和语料 | 第13-14页 |
| ·本文采用的理论、方法 | 第13-14页 |
| ·本文所采用的语料 | 第14页 |
| ·论文的预期价值及应用前景 | 第14页 |
| ·存在的困难和解决这些困难的打算 | 第14-16页 |
| ·存在的困难 | 第14-15页 |
| ·解决困难的打算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学习者对递进连词的具体使用情况 | 第16-28页 |
| ·问卷调查的设计 | 第16-17页 |
| ·问卷的题型及设计目的 | 第16页 |
| ·问卷的回收情况 | 第16-17页 |
| ·问卷调查的对象 | 第17页 |
| ·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 第17-28页 |
| ·问卷答题情况 | 第17-19页 |
| ·学习者使用近义递进连词的偏误类型及原因 | 第19-28页 |
| 第三章 “况且”、“何况”、“再说”辨析 | 第28-41页 |
| ·语义上的差异 | 第29-30页 |
| ·句法上的差异 | 第30-38页 |
| ·“况且”、“何况”、“再说”连接的前后项类型 | 第30-31页 |
| ·“况且”、“何况”、“再说”在句中的位置 | 第31-32页 |
| ·“况且”、“何况”、“再说”的共现成分 | 第32-38页 |
| ·语用上的差异 | 第38-41页 |
| ·语气上 | 第38页 |
| ·对句类的选择上 | 第38-39页 |
| ·语体风格上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甚至(于)”、“以至(于)”、“而且”辨析 | 第41-55页 |
| ·语义上的差异 | 第41-43页 |
| ·句法上的差异 | 第43-52页 |
| ·“甚至(于)”、“以至(于)”、“而且”连接的前后项类型 | 第43-45页 |
| ·“甚至(于)”、“以至(于)”、“而且”在句中的位置 | 第45-46页 |
| ·“甚至(于)”、“以至(于)”、“而且”的共现成分 | 第46-52页 |
| ·语用上的差异 | 第52-55页 |
| ·语气上 | 第52页 |
| ·对句类的选择上 | 第52-53页 |
| ·语体风格上 | 第53-55页 |
| 第五章 “而且”、“并且”、“并”、“且”辨析 | 第55-66页 |
| ·语义上的差异 | 第55-56页 |
| ·句法上的差异 | 第56-64页 |
| ·“而且”、“并且”、“并”、“且”连接的前后项类型 | 第56-60页 |
| ·“而且”、“并且”、“并”、“且”在句中的位置 | 第60-61页 |
| ·“而且”、“并且”、“并”、“且”的共现成分 | 第61-64页 |
| ·语用上的差异 | 第64-66页 |
| ·语气上 | 第64页 |
| ·对句类的选择上 | 第64页 |
| ·语体风格上 | 第64-66页 |
| 第六章 对外汉语递进连词的教学策略 | 第66-75页 |
| ·递进连词在《标准与语法》中的等级分布 | 第66-67页 |
| ·《教学大纲》中递进连词的设置情况 | 第67页 |
| ·教学策略 | 第67-75页 |
| ·教学顺序 | 第67-71页 |
| ·教学方法 | 第71-75页 |
| 结语 | 第75-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附录 | 第82-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