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程理解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9页 |
二、教师理解课程的背景 | 第9-10页 |
三、教师课程理解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 实践价值 | 第10-11页 |
四、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教师课程理解的研究基础 | 第12-18页 |
一、教师课程理解理论的比较 | 第12-14页 |
(一) 中外教师课程理解的解读 | 第12-13页 |
(二) 反思与新视角 | 第13-14页 |
二、教师课程理解主题的分析 | 第14-16页 |
(一) 我国教师课程理解的层次分析 | 第14-15页 |
(二) 西方教师课程理解的探析 | 第15页 |
(三) 同一视角:教师主体性 | 第15-16页 |
三、教师课程理解内涵的丰富性 | 第16-18页 |
(一) 国内课程的内涵 | 第16页 |
(二) 国外课程的含义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教师课程理解的研究问题 | 第18-34页 |
一、教师课程理解的对象的异同 | 第18-22页 |
(一) 中外教师课程理解对象的共同点 | 第18-21页 |
(二) 中外教师课程理解对象的异同点 | 第21-22页 |
二、教师课程理解的方式的分析 | 第22-25页 |
(一) 我国教师课程理解的方式的探究 | 第22-23页 |
(二) 外国教师课程理解方式的探究 | 第23-24页 |
(三) 我的思考 | 第24-25页 |
三、教师课程理解的内容 | 第25-30页 |
(一) 课程目标分类与启示 | 第25-26页 |
(二) 课程内容的回归:教材与教科书 | 第26-27页 |
(三) 课程实施 | 第27-28页 |
(四) 课程评价 | 第28-30页 |
四、影响教师课程理解的因素 | 第30-34页 |
(一) 教师理解课程的误区 | 第31页 |
(二) 教师研究者的个人倾向对课程理解的影响 | 第31-34页 |
第三章 教师课程理解的研究方法 | 第34-38页 |
一、共识:方法论 | 第34-35页 |
二、共性与个性:具体方法 | 第35-38页 |
(一) 共性:文献研究与理论研究 | 第35-36页 |
(二) 个性:行动研究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教师课程理解的研究观点 | 第38-48页 |
一、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的关系 | 第38-39页 |
二、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理解与重构 | 第39-41页 |
(一) 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理解 | 第39-40页 |
(二) 教师对正式课程的重构 | 第40-41页 |
三、新课改下的教师课程理解 | 第41-43页 |
四、后现代课程对我国课程理解实践的启示 | 第43-48页 |
(一) 后现代课程观的基本特征 | 第44-45页 |
(二) 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课程实践的理解 | 第45-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个人简历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