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一、引言 | 第9-18页 |
(一) 问题提出 | 第9页 |
(二)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四) 文献述评 | 第10-15页 |
(五)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六) 自我评价 | 第16-18页 |
二、新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发展的背景 | 第18-28页 |
(一) 历史传统背景——古代少数民族文教政策传统的影响 | 第18-22页 |
1、古代少数民族文教政策的价值取向 | 第18-19页 |
2、古代少数民族文教政策的普遍性、差异性和多样性 | 第19-21页 |
3、历史经验及其对新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影响 | 第21-22页 |
(二) 民族关系背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 第22-24页 |
1、近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及其影响 | 第22-23页 |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格局的高度一体化发展及其影响 | 第23-24页 |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格局多元性的发展及其影响 | 第24页 |
(三) 民族理论背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 | 第24-28页 |
1、民族融和理论 | 第25页 |
2、民族平等理论 | 第25-26页 |
3、民族问题理论 | 第26-28页 |
三、新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价值体系的发展历程 | 第28-34页 |
(一) 促进民族平等取向 | 第28-29页 |
(二) 促进民族团结取向 | 第29页 |
(三) 促进民族发展取向 | 第29-32页 |
1、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促进民族发展取向 | 第30页 |
2、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促进民族发展取向的曲折发展 | 第30-31页 |
3、改革开放以来促进民族发展价值取向的新发展 | 第31-32页 |
(四) 新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价值体系的重要贡献 | 第32-34页 |
1、形成了科学的、有机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价值体系 | 第32页 |
2、有利于促进我国民族问题的合理解决 | 第32-34页 |
四、新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内容体系的发展历程 | 第34-53页 |
(一) 新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内容体系的发展历程 | 第34-49页 |
1、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内容体系的基本确立 | 第34-38页 |
2、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内容体系的曲折发展 | 第38-42页 |
3、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内容体系的新发展 | 第42-49页 |
(二) 新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内容体系的重要贡献 | 第49-53页 |
1、形成了科学的、有机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内容体系 | 第49-51页 |
2、促进了我国民族教育的和谐发展 | 第51-53页 |
五、新世纪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 第53-63页 |
(一)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 第53-55页 |
1、地区间经济发展失衡使民族教育投入相对不足 | 第53-54页 |
2、经济一体化浪潮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带来一定消极影响 | 第54页 |
3、国内外敌对势力在民族边疆地区不断进行分裂活动 | 第54-55页 |
(二)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 第55-63页 |
1、在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的理论认识问题 | 第55-61页 |
2、普遍性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方面存在的理论认识问题 | 第61页 |
3、差异性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方面存在的理论认识问题 | 第61-62页 |
4、多样性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方面存在的理论认识问题 | 第62-63页 |
六、关于当前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发展中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 | 第63-75页 |
(一)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三种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 | 第63-64页 |
(二)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普遍性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主体地位 | 第64-66页 |
(三)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差异性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合理性 | 第66-67页 |
(四)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民族必然消亡和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 | 第67-69页 |
(五)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普遍性、差异性和多样性三种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之间的关系 | 第69-75页 |
1、共识、差异与多样的关系 | 第69-71页 |
2、普遍性、差异性和多样性三种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之间的关系 | 第71-72页 |
3、建构有利于少数民族教育和谐发展的科学的课程内容体系 | 第72-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78-79页 |
后记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