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 1 前言 | 第12-22页 |
| ·乳杆菌属的概述 | 第12页 |
| ·乳酸菌在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 第12-15页 |
| ·乳酸菌在植物制品生产中的意义 | 第12-14页 |
| ·乳酸菌作为益生菌制品的意义 | 第14-15页 |
| ·乳杆菌鉴定技术进展 | 第15-18页 |
| ·传统鉴定方法 | 第15-16页 |
| ·快速鉴定技术 | 第16页 |
| ·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 | 第16-18页 |
| ·乳杆菌遗传多态性研究技术的进展 | 第18-20页 |
| ·PCR-RFLP技术 | 第18-19页 |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 | 第19-20页 |
| ·DGGE技术 | 第20页 |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2页 |
| ·试验材料 | 第22-25页 |
| ·用于分离乳杆菌的样品 | 第22-23页 |
| ·培养基 | 第23页 |
| ·重要试剂 | 第23-24页 |
| ·主要溶液及其配制 | 第24-25页 |
| ·引物 | 第25页 |
| ·标准菌株及来源 | 第25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25-26页 |
| ·试验方法 | 第26-32页 |
| ·乳杆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6-27页 |
| ·分离菌株的生理生化试验 | 第27页 |
| ·部分分离株的形态观察 | 第27页 |
| ·部分分离菌株的16S rDNA序列聚类分析 | 第27-29页 |
| ·利用16S rDNA PCR-RFLP技术研究分离菌株的遗传多态性 | 第29-30页 |
| ·利用PCR-DGGE技术区分乳杆菌 | 第30-3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55页 |
| ·乳杆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32页 |
| ·分离株的生理生化试验结果 | 第32-33页 |
| ·部分分离株的形态学特征 | 第33-35页 |
| ·菌落特征 | 第33-34页 |
| ·菌体特征 | 第34-35页 |
| ·部分分离菌株的16S rDNA序列聚类分析结果 | 第35-49页 |
| ·DNA提取与模板制备 | 第35页 |
| ·16S rDNA扩增结果 | 第35-36页 |
| ·16S rDNA测序结果 | 第36-37页 |
| ·16S rDNA序列的聚类分析结果 | 第37-49页 |
| ·16S rDNA PCR-RFLP技术研究部分分离菌株遗传多态性的结果 | 第49-51页 |
| ·16S rDNA PCR-RFLP结果 | 第49-51页 |
| ·16S rDNA PCR-RFLP遗传型分析 | 第51页 |
| ·利用PCR-DGGE技术区分乳杆菌的结果 | 第51-55页 |
| ·PCR产物的琼脂糖电泳检测结果 | 第51-52页 |
| ·DGGE结果 | 第52-55页 |
| 4 讨论 | 第55-58页 |
|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对乳杆菌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55页 |
| ·酸菜与猪肠道中的菌群状况 | 第55页 |
| ·传统方法与16S rDNA序列聚类分析法的比较与分析 | 第55-56页 |
| ·16S rDNA PCR-RFLP方法的启示 | 第56页 |
| ·PCR-DGGE分析结果的启示 | 第56-58页 |
| 5 结论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 附录 | 第66-7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