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引言 | 第10-13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语言学界关于“语素义”的研究 | 第13-14页 |
·对外汉语教学界关于“语素义”的研究 | 第14-15页 |
·认知心理学对“多义加工”的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拼音文字系统中的多义加工研究 | 第15-17页 |
·汉语系统中的多义加工研究 | 第17-18页 |
·与语素多义性有关的影响语素义项提取的因素 | 第18-20页 |
·频率 | 第18-19页 |
·义项类型 | 第19页 |
·构词能力 | 第19-20页 |
·构词位置 | 第20页 |
3. 问题提出 | 第20-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4. 多义语素义项使用的对比分析 | 第22-37页 |
·关于“库1”和“库2 ” | 第22页 |
·对“库1”与“库2”的抽样对比统计和分析 | 第22-35页 |
·留学生习得义项明显少于大纲语素义项 | 第22-27页 |
·留学生义项的使用情况与大纲大致吻合 | 第27-32页 |
·留学生义项的使用情况与大纲正好相反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35页 |
·讨论 | 第35-37页 |
·构词能力 | 第35页 |
·义项使用频率 | 第35页 |
·分布等级 | 第35页 |
·构词位置 | 第35-36页 |
·义项类型 | 第36页 |
·语义相关性 | 第36页 |
·语用范围 | 第36-37页 |
5. 实验研究 | 第37-47页 |
·实验一:义项的类型和构词能力对留学生多义语素习得的影响 | 第37-42页 |
·实验目的 | 第37页 |
·实验设计 | 第37页 |
·实验材料 | 第37-39页 |
·实验程序 | 第39页 |
·实验对象 | 第39-40页 |
·基本假设及可行性分析 | 第40页 |
·实验结果 | 第40-41页 |
·分析讨论 | 第41-42页 |
·实验结论 | 第42页 |
·实验二:义项间的语义相关性对留学生多义语素习得的影响 | 第42-47页 |
·实验目的 | 第42页 |
·实验设计 | 第42-43页 |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实验程序 | 第44页 |
·实验对象 | 第44-45页 |
·基本假设及可行性分析 | 第45页 |
·实验结果 | 第45-46页 |
·分析讨论 | 第46-47页 |
·实验结论 | 第47页 |
6. 综合讨论 | 第47-52页 |
·语素的多义性 | 第47-48页 |
·留学生的语素多义意识(汉语水平) | 第47-48页 |
·语素义项的类型、构词能力、语义相关性的表现 | 第48页 |
·语素义项的使用频率、构词位置、构词等级的表现 | 第48页 |
·对对外汉语教学和教材编写的启示 | 第48-51页 |
·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 第49-50页 |
·对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启示 | 第50-51页 |
·本研究有待改进之处 | 第51-52页 |
7. 结束语 | 第52-53页 |
·本文研究总结 | 第52页 |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 | 第57-64页 |
附录1:实验一材料 | 第57-58页 |
附录2:实验二语义相关性调查问卷 | 第58-61页 |
附录3:实验二材料的语义相关性评定结果 | 第61-62页 |
附录4:实验二材料 | 第62-63页 |
附录5:调查问卷样例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