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国教育事业论文--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一、导论第9-21页
 (一) 研究的缘起第9-10页
 (二) 文献综述第10-16页
  1.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的二元教育第11-12页
  2.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的脉络第12-13页
  3.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面临的问题第13-14页
  4.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第14-15页
  5. 改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对策第15页
  6. 对现有研究的反思第15-16页
 (三)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第16-18页
  1. 理论基础第16-18页
  2. 研究方法第18页
 (四) 主要概念的界定第18-21页
  1. 二元社会结构第18-19页
  2. 流动人口第19页
  3. 流动人口子女第19-21页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背景第21-31页
 (一)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简单回顾第21-22页
 (二) 二元社会结构下的人口流动第22-25页
  1. 二元经济理论概述第22页
  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人口流动的前提第22-24页
  3. 城乡收入差距是人口流动的根本原因第24页
  4. 市场化改革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第24-25页
  5. 二元社会结构的松动是人口流动的直接原因第25页
 (三) 我国城镇流动人口的主要特点第25-28页
  1. 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第26页
  2. 滞留时间越来越长,举家迁移越来越多第26-28页
 (四) 流动人口带来其子女的教育问题第28页
 (五) 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演变第28-31页
三、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形式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1-47页
 (一) 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形式第31-34页
  1. 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第32-33页
  2. 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或称为简易学校或非正规学校第33页
  3. 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在民办、私立学校就读第33页
  4. 流动人口子女以在家乡接受义务教育为主第33-34页
 (二)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堪忧第34-42页
  1. 安全失保第35-36页
  2. 生活失助第36-38页
  3. 学业失教第38-39页
  4. 品行失范第39-40页
  5. 心理失衡第40-42页
 (三)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第42-47页
  1. 流动人口子女不能适龄入学及失学问题严重第42-43页
  2. 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就学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明显第43-44页
  3. 流动人口子女缺乏良好的受教育环境第44-45页
  4. 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状况较差第45页
  5. 进入公办学校后带来的新问题第45-47页
四、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7-64页
 (一) 经济贫困使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质量低劣第47-48页
 (二) 不合理的政策使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失衡第48-61页
  1. 不合理的管理政策使农民工成为城市“边缘人”第49-50页
  2. 户籍制度使流动人口子女处于弱势地位第50-52页
  3. 二元教育使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失衡第52-61页
 (三) 文化差异使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入困难第61-64页
  1. 市民优于农民的观念根深蒂固第61-62页
  2. 文化背景反差下的心理压力沉重第62页
  3. 二元教育下的流动人口文化层次低下第62-63页
  4. 城乡生活上的差异导致心理自卑第63-64页
五、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第64-70页
 (一)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第64-66页
 (二) 打破二元教育格局,确保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第66页
 (三) 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方便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第66-67页
 (四) 政府各部门齐抓共管,确保流动人口子女公平接受教育第67-68页
 (五) 试行“教育券”制度,增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选择权第68-69页
 (六) 加大民办学校投资力度,适当放宽办学条件第69-70页
结束语第70-72页
 一、本研究的创新第70页
 二、本研究的不足第70-71页
 三、仍需努力的方向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8页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采用统计特征和小波特征的BP网络签名认证研究
下一篇:基于模糊Smith智能控制的电阻炉温控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