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校本教研文献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一、校本教研的溯源和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二、我国校本教研理论的发展和实践探索 | 第14-16页 |
三、国内外校本教研的现有研究的局限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建构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基础 | 第18-34页 |
一、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一) 校本教研的兴起和意蕴 | 第18-19页 |
1. 兴起和涵义 | 第18-19页 |
2. 与教科研、传统教研的关系 | 第19页 |
(二) 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概念 | 第19页 |
二、建构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基础 | 第19-32页 |
(一) 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1. 先进理论的支撑 | 第19-20页 |
(1) 教育行动研究理论 | 第20页 |
(2) 团体动力理论 | 第20页 |
2. 历史学科的特点 | 第20-21页 |
3.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 | 第21-24页 |
(1) 相关概念的解释 | 第21页 |
(2)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变化 | 第21-23页 |
(3)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 | 第23-24页 |
(二) 基于调查的实践基础 | 第24-32页 |
1. 必要性 | 第24-31页 |
(1) 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运行状况 | 第24-27页 |
(2) 存在的问题 | 第27-31页 |
2. 可能性 | 第31-32页 |
(1) 高中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较好 | 第31-32页 |
(2) 高中历史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反思习惯和能力 | 第32页 |
三、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保障机制 | 第32-34页 |
(一) 运行管理机制 | 第32-33页 |
(二) 激励机制 | 第33页 |
(三) 评价机制 | 第33-34页 |
第三章 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 第34-40页 |
一、校本教研有效性的含义 | 第34页 |
二、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指标 | 第34-37页 |
(一) 研究目的的学科性和人文性 | 第34-36页 |
(二) 研究问题的针对性和具体化 | 第36页 |
(三) 研究主体的草根化和参与度 | 第36页 |
(四) 研究过程的生成性和指导性 | 第36-37页 |
(五) 研究结果的应用性和建设性 | 第37页 |
三、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有效性的案例分析 | 第37-40页 |
第四章 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内容与方法 | 第40-55页 |
一、学科校本教研的原则:学科性、阶段性和校本性 | 第40-41页 |
(一) 学科校本教研应紧扣学科本身和学段特征 | 第40-41页 |
(二) 作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说到底应植根于本校课堂 | 第41页 |
二、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内容与方法 | 第41-55页 |
(一) 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问题哪里来? | 第41-43页 |
1. 从疑难中寻找问题 | 第42页 |
2. 从具体场景中捕捉问题 | 第42页 |
3. 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 | 第42-43页 |
4. 从历史学科发展中确定问题 | 第43页 |
(二) 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具体内容的探索 | 第43-46页 |
1.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内涵的变化问题 | 第43-45页 |
(1)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研发 | 第43页 |
(2) 三维目标的协调和落实 | 第43-44页 |
(3) 三大新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 | 第44页 |
(4) 教材的新内涵的把握与处理 | 第44-45页 |
2. 高中历史学科日常性教学的问题 | 第45-46页 |
(1) 学校类别不同而导致的教学整改 | 第45页 |
(2) 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整合 | 第45-46页 |
(3) 教师人文素养的缺失难以胜任课程部分内容的教学 | 第46页 |
(三) 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具体方法的生成 | 第46-55页 |
1. 自我反思式的校本教研方法 | 第46-48页 |
(1) 理论学习途径 | 第47-48页 |
(2) 案例反思途径 | 第48页 |
2. 同伴互助式的校本教研方法 | 第48-52页 |
(1) 集体备课途径 | 第49-50页 |
(2) 课例研究途径 | 第50-51页 |
(3) 网络教研途径 | 第51-52页 |
3. 专业引领式的校本教研方法 | 第52-55页 |
(1) 优质课评比途径 | 第53页 |
(2) 送教下乡途径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附录 | 第56-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