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中等教育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区域性推进“轻负高质”教育的实践研究--以浙江省绍兴县为例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引言第14-22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4-16页
  (一) 来自"柯桥实验"的启示第14-15页
  (二) 对新课程改革的回应第15页
  (三) 对教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升华的期待第15-16页
 二、研究的意义第16-17页
  (一) 理论意义第16-17页
  (二) 实践意义第17页
 三、概念的界定第17-19页
  (一) 区域性第17-18页
  (二) "轻负高质"教育第18-19页
 四、研究思路第19-22页
  (一) 研究目标第19-20页
  (二) 研究内容第20页
  (三) 研究方法第20-22页
第一章 "轻负高质"教育若干问题的理论思考第22-30页
 一、 "轻负高质"的要义解析第22-23页
  (一) "轻负高质"是一种教育形态第22页
  (二) "轻负高质"是一种教育思维第22页
  (三) "轻负高质"是一种教育理想第22-23页
 二、"轻负高质"教育的理论基础第23-26页
  (一) 教育的终极目的:"轻负高质"教育的教育学基础第23-24页
  (二) 有效教学:"轻负高质"教育的教学论基础第24页
  (三) 人的全面发展:"轻负高质"教育的人学基础第24-25页
  (四) 和谐教育:"轻负高质"教育的教育社会学基础第25-26页
  (五) 系统论:"轻负高质"教育的系统科学基础第26页
 三、区域性推进"轻负高质"教育的实践基础第26-30页
  (一) "轻负高质"的教育理念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第26-27页
  (二) 实施"轻负高质"教育具备良好的政策环境第27-28页
  (三) "轻负高质"教育的区域性推进策略符合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第28-30页
第二章 绍兴县区域性推进"轻负高质"教育的历程考察第30-42页
 一、"柯桥实验"——"轻负高质"教育的序曲第30-33页
  (一) "柯桥实验"的背景第30-31页
  (二) "柯桥实验"的内容第31-32页
  (三) "柯桥实验"的成效第32-33页
  (四) "柯桥实验"的精髓第33页
 二、在传承"柯桥实验"精髓中确立"轻负高质"教育理念第33-35页
  (一) 提出教育创强目标第34页
  (二) 制订素质教育规划第34页
  (三) 确立"轻负高质"理念第34-35页
 三、从理念走向实践——绍兴县区域性推进"轻负高质"教育的探索第35-42页
  (一) 缔盟约,树典型,营造"轻负高质"氛围第35-36页
  (二) 建制度,重监管,依法规范办学行为第36-37页
  (三) 着力推进"新教学革命",提高广大教师的执教能力第37-39页
  (四)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夯实"轻负高质"的基础第39-40页
  (五) 完善管理机制,为"轻负高质"助推护航第40-42页
第三章 典型案例:"绍兴县实验中学现象"解读第42-49页
 一、以强硬的惩治手段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第43-44页
  (一) 规范办学行为第43-44页
  (二) 满足学生需求第44页
  (三) 加强督查考核第44页
 二、以教师素质提升为重点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第44-46页
  (一) 摒弃低效劳动,减轻教师负担第44-45页
  (二) 倡导教师学习,鼓励教师发展第45页
  (三) 抓实校本教研,提升群体水平第45页
  (四) 开展对外交流,拓展学术视野第45-46页
 三、"绍兴县实验中学现象"的启示第46-49页
  (一) "减负"必须重拳出击第47页
  (二) 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群体素质第47-48页
  (三) 教育发展呼唤制度创新第48页
  (四) 教育改革离不开家长的支持配合第48-49页
第四章 绍兴县区域性推进"轻负高质"教育的调查研究第49-63页
 一、 调查目的与过程第49-50页
  (一) 调查目的第49页
  (二) 调查过程第49-50页
 二、问卷样本情况第50-52页
 三、问卷统计结果分析第52-59页
  (一) 对实施"轻负高质"教育初步成效的评价第52-56页
  (二) 学生负担的影响因素分析第56-59页
 四、访谈结果综述第59-63页
  (一) 实施"轻负高质"教育的基本经验第59-60页
  (二) 实施"轻负高质"教育存在的问题第60-61页
  (三) 今后进一步推进"轻负高质"教育的工作打算第61-63页
第五章 区域性推进"轻负高质"教育实践研究的结论第63-69页
 一、"轻负高质"教育的本质第63-64页
  (一) "轻负高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实践形态第63页
  (二) "轻负高质"教育的本质由教育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第63-64页
  (三) "轻负高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第64页
 二、区域性推进"轻负高质"教育的前提条件第64-65页
  (一) 外延条件:高中段教育基本普及第64页
  (二) 内涵条件:区域教育发展相对比较均衡第64-65页
 三、区域性推进"轻负高质"教育的行动策略第65-66页
  (一) 政府主导策略第65页
  (二) 学校主体策略第65页
  (三) 家庭配合策略第65-66页
  (四) 社会协同策略第66页
 四、区域性推进"轻负高质"教育的运作机制第66-67页
  (一) 资源配置机制第66页
  (二) 教育评价机制第66页
  (三) 监督激励机制第66-67页
  (四) 政策保障机制第67页
 五、区域性推进"轻负高质"教育的重点环节第67-69页
  (一) 增加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第67页
  (二)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第67页
  (三) 加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第67页
  (四) 推进课堂教学革命第67-68页
  (五) 改进学校工作考核办法第68-69页
结语第69-72页
附录第72-91页
 1."轻负高质"教育问卷调查(学生用卷)第72-74页
 2."轻负高质"教育问卷调查(教师用卷)第74-76页
 3."轻负高质"教育调研访谈提纲第76-77页
 4."轻负高质"教育调研访谈记录第77-83页
 5.绍兴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十项规定第83-85页
 6.绍兴县教育局关于区域性推进"轻负担高质量"工作的实施意见第85-88页
 7.绍兴县实验中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学常规的意见第88-90页
 8.读书期间发表文章一览表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6页
后记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下一篇:中学化学学科测验的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