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以兴国山歌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导言 | 第8-16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9页 |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 第9-12页 |
1、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之缘起 | 第9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3、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4、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欠缺 | 第11-12页 |
三、资料来源 | 第12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六、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6页 |
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由来 | 第13-14页 |
2、广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14页 |
3、狭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兴国山歌的历史与现状 | 第16-25页 |
一、兴国的自然与历史文化环境 | 第16-19页 |
1、兴国的自然环境 | 第16-17页 |
2、兴国的历史文化环境 | 第17-19页 |
二、兴国山歌的由来及其发展 | 第19-22页 |
1、兴国山歌的由来 | 第19-20页 |
2、兴国山歌形式的发展 | 第20-21页 |
3、红色山歌的兴起与传承 | 第21-22页 |
三、兴国山歌的价值 | 第22-25页 |
1、兴国山歌的历史文化价值 | 第22-23页 |
2、兴国山歌的艺术审美价值 | 第23页 |
3、兴国山歌的旅游开发价值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兴国山歌与赣南旅游开发 | 第25-33页 |
一、兴国山歌在赣南旅游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25-26页 |
1、区位优势分析与赣州旅游资源 | 第25-26页 |
2、兴国山歌在赣南旅游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26页 |
二、兴国山歌旅游开发与旅游市场 | 第26-28页 |
1、兴国山歌的旅游开发 | 第26-27页 |
2、兴国山歌的旅游市场 | 第27-28页 |
三、兴国山歌的形象设计与旅游宣传 | 第28-29页 |
1、兴国山歌的形象设计 | 第28页 |
2、兴国山歌的旅游宣传 | 第28-29页 |
四、兴国山歌旅游开发模式与项目设计 | 第29-31页 |
1、空间载体的选择 | 第29页 |
2、开发模式的选择 | 第29-30页 |
3、旅游开发和项目设计 | 第30-31页 |
五、兴国山歌与红色旅游开发 | 第31-33页 |
第三章 赣南旅游开发与兴国山歌的保护 | 第33-41页 |
一、兴国山歌保护工作的成效与不足 | 第33-34页 |
1、兴国山歌保护工作的成效 | 第33页 |
2、兴国山歌保护工作的不足 | 第33-34页 |
二、兴国山歌保护工作的原则与基本思路 | 第34-37页 |
1、兴国山歌保护的原则 | 第34-36页 |
2、兴国山歌保护的新思路 | 第36-37页 |
三、兴国山歌的保护规划与措施 | 第37-39页 |
1、兴国山歌的保护规划 | 第37-38页 |
2、兴国山歌的保护措施 | 第38-39页 |
四、兴国山歌的传承与创新 | 第39-41页 |
1、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 第39页 |
2、兴国山歌的传承与创新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一) 论著 | 第42页 |
(二) 论文 | 第42-45页 |
附录:兴国山歌精选 | 第45-51页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