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风俗习惯论文--中国风俗习惯论文--各种风俗专志论文

未曾忘却的记忆—赣南全南县南迳镇“车马灯”民俗活动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引言第8-12页
 (一) 选题动机与研究价值第8-9页
 (二)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第9页
 (三) 本课题目前研究综述第9-10页
 (四) 本课题重点难点分析第10页
 (五) 本课题研究方法第10-12页
一、全南县、南迳镇、马古塘村的历史、地域与信仰研究第12-16页
 (一) 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第12-13页
 (二) 村民信仰第13-15页
  1. 神性第13-14页
  2. 禁忌第14-15页
 (三) 本章小结第15-16页
二、一场“车马灯”民俗活动的实地片段与思考第16-21页
 (一) 片段实录第16-20页
 (二) 本章小结第20-21页
三、“车马灯”民俗活动音乐形态分析研究第21-27页
 (一) 调式、调性分析第21-22页
 (二) 旋律特点分析第22-23页
 (三) 曲式分析第23-24页
 (四) 节拍、节奏分析第24-26页
  1. “车马灯”民俗活动音乐节拍、节奏形态特点第24页
  2. “车马灯”打击乐器锣鼓经常用节拍、节奏形态特点第24-26页
  3. “车马灯”民俗活动打击乐器简介第26页
  4. “车马灯”民俗活动打击乐器的功能介绍第26页
 (五) 本章小结第26-27页
四、全南“车马灯”民俗活动音乐形态与龙南“夹湖花鼓”音乐形态比较研究第27-36页
 (一) 调式调性的比较第28-33页
 (二) 旋律特点的比较第33页
 (三) 节拍、节奏的比较第33-34页
 (四) 曲式的比较第34页
 (五) 歌词内容上的比较第34-35页
 (六) 衬词运用上的比较第35页
 (七) 演唱形式上的比较第35页
 (八) 本章小结第35-36页
五、“车马灯”民俗活动起源、程式、成员基本状况研究第36-44页
 (一) 起源第36页
 (二) 程式第36-40页
  1. 《十二月花》第37-38页
  2. 《跳加官》第38-40页
  3. 《捡包子》第40页
 (三) “车马灯”民俗活动各成员的基本情况第40-43页
  1. “车马灯”民俗活动中各角色扮演者基本状况研究第40-41页
  2. “车马灯”民俗活动中器乐乐手基本状况研究第41-43页
   ·“车马灯”民俗活动中各器乐乐手的职业第42页
   ·“车马灯”民俗活动中各器乐乐手的年龄第42页
   ·“车马灯”民俗活动中各器乐乐手的师承关系第42-43页
 (四) 本章小结第43-44页
六、“车马灯”民俗活动空间及道具的符号意义分析研究第44-48页
 (一) “厅夏”第44-45页
  1. “厅夏”是族系的象征第44页
  2. 神系是“厅夏”的灵魂第44-45页
 (二) “车马灯”民俗活动道具简介第45-47页
  1. “车”第45页
  2. “马”第45-46页
  3. 灯第46-47页
 (三) 本章小结第47-48页
七、“车马灯”民俗活动的功能意义分析研究第48-51页
 (一) 维持生存的祈福功能第48页
 (二) 维系情感的聚合功能第48-49页
 (三) 人神同喜的娱乐功能第49-50页
  1. 娱神功能第49页
  2. 娱人功能第49-50页
 (四) 难以磨灭的历史再现功能第50页
 (五)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结论——昨天、今天、明天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附录第56-57页
 图表目录第56页
 谱例索引第56-57页
后记第57-58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研究
下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以兴国山歌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