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信息委托代理模型与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2页 |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理论意义 | 第9页 |
·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现状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第11-12页 |
第2章 理论综述 | 第12-21页 |
·经营者激励基础理论 | 第12-14页 |
·经济学理论 | 第12-13页 |
·管理激励理论 | 第13-14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4-21页 |
·基本假设 | 第14-15页 |
·委托代理理论基本模型 | 第15页 |
·委托代理理论动态扩展模型 | 第15-16页 |
·委托代理多项任务模型 | 第16-17页 |
·委托人与多个代理人的模型 | 第17-18页 |
·委托代理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委托代理理论对经营者激励的启示 | 第19-21页 |
第3章 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现状 | 第21-25页 |
·经营者激励产生的原因——非对称信息的存在 | 第21页 |
·非对称信息的种类 | 第21页 |
·委托代理问题的种类 | 第21页 |
·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存在的问题 | 第21-25页 |
·经营者激励的客观依据——业绩评价体系不完善 | 第21-22页 |
·激励薪酬结构不合理 | 第22-23页 |
·激励手段不适当 | 第23页 |
·激励方式非市场化 | 第23-24页 |
·制约因素 | 第24-25页 |
第4章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委托代理激励模型分析 | 第25-30页 |
·模型假设条件 | 第25-26页 |
·对称信息条件下最优激励选择 | 第26-27页 |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最优激励选择 | 第27-28页 |
·模型分析 | 第28-30页 |
第5章 上市公司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30-44页 |
·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 | 第30-31页 |
·可控性原则 | 第30页 |
·客观性原则 | 第30页 |
·有效性原则 | 第30-31页 |
·评价指标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 第31-32页 |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 | 第31页 |
·会计基础指标和市场基础指标结合 | 第31页 |
·绝对业绩指标与相对业绩指标结合 | 第31-32页 |
·重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 | 第32页 |
·重视与外部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 | 第32页 |
·评价指标的选定 | 第32-33页 |
·相关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 第33-38页 |
·财务效益指标 | 第33-34页 |
·营运能力指标 | 第34-35页 |
·偿债能力指标 | 第35-36页 |
·发展能力指标 | 第36-37页 |
·利益相关者层面指标 | 第37-38页 |
·创新与学习层面指标 | 第38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8-40页 |
·指标权重的设置 | 第38-39页 |
·指标体系 | 第39-40页 |
·评价模型 | 第40-44页 |
·定量指标的计分 | 第40-41页 |
·修正指标计分方法 | 第41-42页 |
·定性指标 | 第42-44页 |
第6章 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机制设计 | 第44-60页 |
·经营者激励机制设计原则 | 第44-45页 |
·报酬与经营业绩相挂钩的原则 | 第44页 |
·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 第44页 |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 第44页 |
·静态激励和动态激励并重的原则 | 第44-45页 |
·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组合的选择 | 第45-58页 |
·短期激励——年薪制 | 第45-47页 |
·长期激励——经营者股权激励 | 第47-57页 |
·非物质激励方案 | 第57-58页 |
·上市公司经营者监督约束机制 | 第58-60页 |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 第58-59页 |
·健全职业经理人市场 | 第59页 |
·健全完善和严格执行上市公司公开信息披露制度 | 第59-60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