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本视阈下的《圣经》汉译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3-51页 |
·序言 | 第13-15页 |
·本课题研究的缘起 | 第15-25页 |
·《圣经》汉译研究现状 | 第25-32页 |
·《圣经》汉译新视野 | 第32-41页 |
·《圣经》汉译文化资本研究的进路 | 第41-49页 |
·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二章 文化资本理论综述 | 第51-88页 |
·引言 | 第51页 |
·文化资本理论追述 | 第51-64页 |
·资本的流变 | 第51-55页 |
·布迪厄的"资本"概念 | 第55-58页 |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 第58-64页 |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学术意义 | 第64-69页 |
·若干概念简述 | 第69-81页 |
·场域 | 第69-71页 |
·习性 | 第71-73页 |
·知识分子 | 第73-77页 |
·符号资本与符号暴力 | 第77-81页 |
·对"文化资本"概念的讨论 | 第81-86页 |
·小结 | 第86-88页 |
第三章 《圣经》汉译的历史轨迹 | 第88-140页 |
·引言 | 第88-89页 |
·唐朝景教:基督宗教文化资本生产初期 | 第89-104页 |
·唐朝景教概略 | 第89-91页 |
·景教在中国唐朝产生的有利背景 | 第91-92页 |
·景教在中国唐朝发展的不利因素 | 第92-95页 |
·景教的《圣经》汉译 | 第95-104页 |
·明末清初的天主教 | 第104-123页 |
·引言 | 第104-105页 |
·基督宗教于明末清初时期的传播背景 | 第105-108页 |
·明末清初基督宗教的传播策略 | 第108-113页 |
·明末清初的《圣经》汉译 | 第113-117页 |
·明末清初主要《圣经》汉译原则 | 第117-121页 |
·明末清初主要《圣经》汉译成就 | 第121-123页 |
·清末民初的新教(基督教) | 第123-140页 |
·引言 | 第123-125页 |
·《国语和合本圣经》产生时的中国文化背景 | 第125-130页 |
·对基督宗教传布的有利局面 | 第125-127页 |
·对基督宗教传布的不利因素 | 第127-130页 |
·《官话和合本圣经》的翻译基础 | 第130-137页 |
·在华基督宗教的共同愿望 | 第130-131页 |
·译入语的成熟 | 第131-132页 |
·翻译原则的成熟 | 第132-135页 |
·铺垫性的官话翻译尝试 | 第135-137页 |
·《官话和合本圣经》的产生与影响 | 第137-140页 |
第四章 《圣经》汉译的符号嬗变 | 第140-165页 |
·前言 | 第140-141页 |
·符号与对象 | 第141-147页 |
·符号的内在规律 | 第147-153页 |
·《圣经》汉译中的嬗变 | 第153-159页 |
·符号嬗变的社会分析 | 第159-165页 |
第五章 《圣经》汉译与宗教权威的建构 | 第165-200页 |
·引言 | 第165-168页 |
·权威、权力概述 | 第168-177页 |
·关于权力的历史性回顾 | 第168-174页 |
·布迪厄的符号权力理论 | 第174-177页 |
·经典理论中的权威观 | 第177-186页 |
·引言 | 第177-178页 |
·韦伯的支配型权威观 | 第178-180页 |
·达伦多夫关于资源分配的权威 | 第180-181页 |
·社会交换理论视野下的权威 | 第181-182页 |
·理性行动理论视野下的权威 | 第182-183页 |
·宗教权威 | 第183-186页 |
·《圣经》汉译与基督宗教的符号性建构 | 第186-193页 |
·宗教权威的符号性 | 第186-189页 |
·符号建构下的宗教共同体 | 第189-191页 |
·《圣经》汉译的符号博弈 | 第191-193页 |
·《圣经》汉译建构基督宗教权威的路径分析 | 第193-196页 |
·结语 | 第196-200页 |
第六章 《圣经》汉译的文化资本分析 | 第200-228页 |
·引言 | 第200-202页 |
·《圣经》汉译场域的逻辑与特征 | 第202-208页 |
·《圣经》汉译的具体化形式 | 第208-212页 |
·《圣经》汉译的客观化形式 | 第212-216页 |
·《圣经》汉译的制度化形式 | 第216-221页 |
·《圣经》汉译与基督宗教身份的建构 | 第221-228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228-233页 |
附件1.《圣经》中文译本要目 | 第233-235页 |
附件2.参考文献 | 第235-245页 |
附件3.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45-247页 |
致谢 | 第247-2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