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文学语言中的隐喻--隐喻的范畴化与心理机制
中文摘要 | 第1-15页 |
Abstract | 第15-29页 |
绪论 | 第29-37页 |
一、张爱玲隐喻研究综述 | 第29-35页 |
(一) 张爱玲作品研究现状 | 第29-34页 |
(二) 张爱玲作品语言研究现状评议 | 第34-35页 |
二、隐喻研究综述(见第一章第二节) | 第35页 |
三、范畴化研究综述(见第一章第二节) | 第35页 |
四、隐喻的生成机制综述(见第二章第一节) | 第35页 |
五、选题价值 | 第35-36页 |
六、研究特点 | 第36页 |
七、语料来源 | 第36-37页 |
第一章 隐喻的范畴化研究 | 第37-78页 |
第一节 隐喻研究回顾 | 第37-43页 |
一、西方隐喻发展史 | 第37-38页 |
二、传统隐喻观 | 第38-40页 |
三、认知隐喻观 | 第40-43页 |
第二节 范畴化研究 | 第43-58页 |
一、范畴 | 第43-44页 |
二、范畴化 | 第44-46页 |
三、范畴化的两大类型 | 第46-58页 |
第三节 隐喻的实质是重新范畴化 | 第58-78页 |
一、投射过程中的范畴内的变化 | 第58-66页 |
二、隐喻构成的上位范畴是子范畴的总和 | 第66-68页 |
三、重新范畴化与非范畴化 | 第68-75页 |
四、隐喻重新范畴化的两种类型 | 第75-78页 |
第二章 隐喻的生成机制 | 第78-122页 |
第一节、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 第78-80页 |
第二节 隐喻认知的心理机制 | 第80-85页 |
一、隐喻生成的生理机制回顾 | 第80-82页 |
二、隐喻理解心理机制回顾 | 第82-85页 |
第三节 隐喻认知模型的回顾 | 第85-88页 |
第四节 隐喻认知模型的构建 | 第88-122页 |
第三章 影响个体隐喻生成因素之一——自然万象 | 第122-178页 |
第一节、张爱玲隐喻中的"太阳"隐喻 | 第122-139页 |
第二节、张爱玲隐喻中的"月亮"隐喻 | 第139-158页 |
第三节、张爱玲隐喻中的"雨"隐喻 | 第158-176页 |
第四节、张爱玲隐喻中的其他"自然万象"隐喻 | 第176-178页 |
第四章 影响个体隐喻生成因素之二——人体隐喻 | 第178-237页 |
第一节、张爱玲隐喻中的"心"隐喻 | 第178-196页 |
第二节、张爱玲隐喻中的"眼睛"隐喻 | 第196-208页 |
第三节、张爱玲隐喻中的"面"隐喻 | 第208-229页 |
第四节、张爱玲隐喻中的其他"人体"隐喻 | 第229-237页 |
第五章 影响个体隐喻生成因素之三——性别人生观 | 第237-307页 |
第一节 张爱玲隐喻中的"婚姻"隐喻 | 第237-248页 |
第二节 张爱玲隐喻中的"人生"隐喻 | 第248-259页 |
第三节 张爱玲隐喻中的"女性"隐喻 | 第259-279页 |
第四节 张爱玲隐喻中的"孩子"隐喻 | 第279-294页 |
第五节 张爱玲隐喻中的"家"隐喻 | 第294-307页 |
第六章 个体隐喻生成机制之五—性格映照 | 第307-346页 |
第一节 张爱玲隐喻中的"封住"隐喻 | 第308-315页 |
第二节 张爱玲隐喻中的"割裂"隐喻 | 第315-321页 |
第三节 张爱玲隐喻中的"隔断"隐喻 | 第321-329页 |
第四节 张爱玲隐喻中的"隔世"隐喻 | 第329-339页 |
第五节 张爱玲隐喻中的"通道"隐喻 | 第339-346页 |
第七章 个体隐喻生成机制之五—感官体验 | 第346-397页 |
第一节 视觉域——张爱玲隐喻中的"颜色"隐喻 | 第346-381页 |
一、颜色综述 | 第347-351页 |
二、张爱玲隐喻中的"白色"隐喻 | 第351-362页 |
三、张爱玲隐喻中的"蓝色"隐喻 | 第362-370页 |
四、张爱玲隐喻中的"红色"隐喻 | 第370-377页 |
五、张爱玲的其他"颜色"隐喻 | 第377-381页 |
第二节 听觉域——张爱玲隐喻中的"声音"隐喻 | 第381-397页 |
第八章 张爱玲隐喻风格的量化和形成 | 第397-434页 |
第一节 张爱玲隐喻结构中体现出的规律 | 第400-412页 |
第二节 张爱玲隐喻结果中体现的风格 | 第412-434页 |
一、张爱玲隐喻结果综述 | 第412-423页 |
二、张爱玲隐喻风格阐释 | 第423-434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43页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443-446页 |
后记 | 第446-4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