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2页 |
1.1 虫草 | 第12-16页 |
1.1.1 虫草简介 | 第12-13页 |
1.1.2 虫草的分布范围 | 第13-14页 |
1.1.3 虫草及相关真菌研究概述 | 第14-16页 |
1.2 拟黑虫草的研究概况 | 第16-20页 |
1.2.1 拟黑虫草的分类地位 | 第16页 |
1.2.2 拟黑虫草的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2.3 真菌分离培养的方法 | 第17页 |
1.2.4 真菌分类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7-18页 |
1.2.5 ITS在真菌分类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1.3 本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20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拟黑虫草群落中可培养真菌的分离 | 第22-32页 |
2.1 前言 | 第22页 |
2.2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22-25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2.3 实验试剂 | 第23-24页 |
2.2.4 实验试剂的配置 | 第24-2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5-28页 |
2.3.1 虫草鉴定 | 第25-26页 |
2.3.2 菌株分离 | 第26-27页 |
2.3.3 虫草子座与虫体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7-28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28-30页 |
2.4.1 虫草鉴定结果 | 第28-29页 |
2.4.2 菌株分离结果 | 第29-30页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拟黑虫草群落中可培养真菌的鉴定及多样性分析 | 第32-50页 |
3.1 前言 | 第32页 |
3.2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32页 |
3.2.1 供试菌株 | 第32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3.2.3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2-36页 |
3.3.1 供试菌株的培养 | 第32页 |
3.3.2 制备铺玻璃纸的平板 | 第32-33页 |
3.3.3 保藏菌种 | 第33-34页 |
3.3.4 提取分离到菌株基因组DNA的方法 | 第34页 |
3.3.5 PCR扩增ITS序列 | 第34-35页 |
3.3.6 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35-36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36-47页 |
3.4.1 菌种保藏结果 | 第36页 |
3.4.2 PCR扩增结果 | 第36-37页 |
3.4.3 分离自土壤菌株的鉴定分析结果 | 第37-41页 |
3.4.4 分离自子座菌株的鉴定分析结果 | 第41-43页 |
3.4.5 分离自虫体菌株的鉴定分析结果 | 第43-45页 |
3.4.6 分离到主要真菌属的菌株数量及所占比例 | 第45-46页 |
3.4.7 整体比较分析 | 第46-47页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47-50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硏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8-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