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意义及创新点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1.3 选题创新点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国内徐特立德育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外徐特立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徐特立德育思想研究困境评析 | 第15-17页 |
1.3 研究方法、重点及难点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2 研究重点 | 第17页 |
1.3.3 研究难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徐特立德育思想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30页 |
2.1 徐特立德育思想核心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1.1 教育学领域关于德育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2 徐特立关于德育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3 徐特立德育思想研究概念界定 | 第21页 |
2.2 徐特立德育思想形成发展过程 | 第21-26页 |
2.2.1 前期“教育救国论”实践探索中闪显出德育思想雏形 | 第21-22页 |
2.2.2 统筹中央苏区教育工作时期德育思想初步形成 | 第22-24页 |
2.2.3 陕北地区教育开荒中的德育思想成熟 | 第24-25页 |
2.2.4 建国初期教育工作中的德育思想发展 | 第25-26页 |
2.3 徐特立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6-30页 |
2.3.1 徐特立德育目的 | 第26-27页 |
2.3.2 徐特立德育内容 | 第27-28页 |
2.3.3 徐特立德育方法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徐特立德育思想的特色 | 第30-48页 |
3.1 德育特性 | 第30-36页 |
3.1.1 德育具有历史性 | 第30-32页 |
3.1.2 德育具有阶级性 | 第32-36页 |
3.2 德育辩证观 | 第36-40页 |
3.2.1 德育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 | 第36-38页 |
3.2.2 德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 第38-40页 |
3.3 德育认识思想 | 第40-48页 |
3.3.1 德育认识 | 第41-43页 |
3.3.2 德育实践 | 第43-46页 |
3.3.3 德育认识过程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徐特立德育思想之当代启示 | 第48-54页 |
4.1 正视德育客观属性 | 第48-50页 |
4.1.1 正视德育的历史性 | 第48-49页 |
4.1.2 正视德育的阶级性 | 第49-50页 |
4.2 善用德育辩证法 | 第50-51页 |
4.2.1 善用联系的观点 | 第50-51页 |
4.2.2 善用实事求是的原则 | 第51页 |
4.3 重视德育认识论原理 | 第51-54页 |
4.3.1 重视改造主观世界 | 第51-52页 |
4.3.2 重视实践活动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