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耻感文化的德育价值探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第2章 中华传统耻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 第16-26页 |
2.1 耻感文化的相关概念 | 第16-21页 |
2.1.1 耻 | 第16-17页 |
2.1.2 耻感 | 第17-19页 |
2.1.3 耻感文化 | 第19-21页 |
2.2 中华传统耻感文化的萌芽时期——商周时期 | 第21页 |
2.3 中华传统耻感文化的形成时期——东周时期 | 第21-23页 |
2.3.1 耻感文化在儒家思想中的体现 | 第21-22页 |
2.3.2 耻感文化在道家思想中的体现 | 第22-23页 |
2.3.3 耻感文化在法家思想中的体现 | 第23页 |
2.4 中华传统耻感文化的发展时期——秦汉至明清 | 第23-25页 |
2.4.1 耻感文化的定型期——西汉时期 | 第23-24页 |
2.4.2 耻感文化的成熟期——宋明时期 | 第24页 |
2.4.3 耻感文化的发展期——清末民初 | 第24-25页 |
2.5 近代以来中华传统耻感文化的曲折发展 | 第25-26页 |
第3章 中华传统耻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时代意义 | 第26-33页 |
3.1 中华传统耻感文化的精神内核 | 第26-30页 |
3.1.1 “反求诸己”的自省精神 | 第26-27页 |
3.1.2 “知耻而勇”的进取精神 | 第27页 |
3.1.3 “行己有耻”的自律精神 | 第27-28页 |
3.1.4 “言行一致”的诚信品质 | 第28-29页 |
3.1.5 “知耻而有所不为”的崇高操守 | 第29页 |
3.1.6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 | 第29-30页 |
3.2 中华传统耻感文化的时代意义 | 第30-33页 |
3.2.1 以史鉴今 | 第30-31页 |
3.2.2 资政育人 | 第31页 |
3.2.3 凝聚力量 | 第31-32页 |
3.2.4 服务社会 | 第32-33页 |
第4章 中华传统耻感文化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 | 第33-51页 |
4.1 中华传统耻感文化的德育价值 | 第33-43页 |
4.1.1 个体道德发展价值 | 第33-36页 |
4.1.2 家庭德育价值 | 第36-39页 |
4.1.3 学校德育价值 | 第39-41页 |
4.1.4 社会德育价值 | 第41-43页 |
4.2 中华传统耻感文化的德育价值实现 | 第43-51页 |
4.2.1 完善德育体系 | 第43-44页 |
4.2.2 强化知耻教育 | 第44-46页 |
4.2.3 构建评价机制 | 第46-48页 |
4.2.4 营造社会氛围 | 第48-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