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8-18页 |
| 1. 非语言交际行为及其在泰国汉语教学中的体现 | 第18-44页 |
| 1.1 非语言交际行为(体态语)与语言交际行为的区别及联系 | 第18-25页 |
| 1.1.1 非语言交际行为(体态语)与语言交际行为的区别 | 第18-22页 |
| 1.1.2 非语言交际行为(体态语)为与语言交际行为的联系 | 第22-25页 |
| 1.2 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分类及其在泰国汉语教学中的体现 | 第25-44页 |
| 1.2.1 体态语及其在泰国汉语教学中的体现 | 第25-28页 |
| 1.2.2 副语言及其在泰国汉语教学中的体现 | 第28-34页 |
| 1.2.3 客体语及其在泰国汉语教学中的体现 | 第34-44页 |
| 2. 非语言交际行为在泰国汉语要素教学中的应用 | 第44-63页 |
| 2.1 非语言交际行为在拼音教学中的应用 | 第45-52页 |
| 2.1.1 体态语行为——手势模拟 | 第45-48页 |
| 2.1.2 副语言行为——发音夸张 | 第48-49页 |
| 2.1.3 客体语行为——教具演示 | 第49-52页 |
| 2.2 非语言交际行为(客体语)在汉字教学中的应用 | 第52-57页 |
| 2.2.1 客体语行为在汉字教学中的应用 | 第53-57页 |
| 2.2.2 客体语行为在汉字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 第57页 |
| 2.3 非语言交际行为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 第57-60页 |
| 2.3.1 体态语行为——模拟演示法 | 第58页 |
| 2.3.2 副语言行为——利用非语言声音 | 第58-59页 |
| 2.3.3 客体语行为 | 第59-60页 |
| 2.4 非语言交际行为(体态语)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 第60-63页 |
| 2.4.1 动作法 | 第61-62页 |
| 2.4.2 情景化教学 | 第62-63页 |
| 3. 非语言交际行为在泰国汉文化教学中的应用例举 | 第63-80页 |
| 3.1 中泰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文化教学 | 第63-76页 |
| 3.1.1 非语言交际与文化解读 | 第63-64页 |
| 3.1.2 中泰非语言文化差异对泰国汉文化教学的影响 | 第64-76页 |
| 3.2 非语言交际行为在汉族民俗展示中的应用 | 第76-80页 |
| 4. 泰国汉语教学中非语言交际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第80-82页 |
| 4.1 汉语教师非语言交际行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第80页 |
| 4.2 汉语学习者非语言交际行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第80-82页 |
| 结语 | 第82-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