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一、国外环境伦理教育的发展概述 | 第11-12页 |
二、国内环境伦理教育的发展概述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设计和方法 | 第13-16页 |
一、研究设计 | 第13-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三、论文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环境伦理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16-25页 |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保护 | 第16-21页 |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 第16-17页 |
二、环境保护的产生与发展 | 第17-21页 |
第二节 环境伦理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一、生态伦理学 | 第21-22页 |
二、科学发展观 | 第22页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四、环境伦理理论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伦理观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巧家县初中地理环境伦理教育现状调研 | 第25-40页 |
第一节 巧家县初中地理教育环境伦理的特殊性 | 第25-27页 |
一、自然条件 | 第25-26页 |
二、人口及行政区划 | 第26页 |
三、交通网络 | 第26-27页 |
四、巧家县的主要环境问题 | 第27页 |
第二节 巧家县初中地理环境伦理教育调查问卷研制 | 第27-30页 |
一、调查目的 | 第28页 |
二、问卷制作 | 第28-29页 |
三、调查过程 | 第29-30页 |
第三节 巧家县初中地理环境伦理教育调研分析 | 第30-40页 |
一、巧家县初中地理教师基本现状 | 第30-32页 |
二、巧家县初中地理教师开展环境教育现状 | 第32-36页 |
三、巧家县初中学生环境意识现状 | 第36-38页 |
四、调查结论 | 第38-40页 |
第四章 边远山区初中地理教育与环境伦理教育融合的意义 | 第40-48页 |
第一节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伦理教育的目标 | 第40-42页 |
一、环境伦理教育目标与地理课程目标紧密结合 | 第40页 |
二、培养环境道德意识,形成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思想 | 第40-41页 |
三、培养发展观念,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 第41页 |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伦理教育的原则 | 第42-44页 |
一、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 第42-43页 |
二、适合学科的目标要求 | 第43页 |
三、适合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 | 第43-44页 |
第三节 边远山区环境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 第44-48页 |
一、环境伦理教育是社会发展现实需要 | 第44-45页 |
二、环境伦理教育是社会精神需要 | 第45-46页 |
三、环境伦理教育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 第46-47页 |
四、环境伦理教育是新一代中学生的责任和任务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巧家县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伦理教育案例与实施策略 | 第48-60页 |
第一节 边远山区初中地理课程中环境伦理教育案例 | 第48-56页 |
一、渗透环境伦理教育的教学设计 | 第48-52页 |
二、教学过程 | 第52-55页 |
三、教学反思 | 第55-56页 |
第二节 边远山区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伦理教育渗透的对策 | 第56-60页 |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伦理教育渗透的作用 | 第56-57页 |
二、明确把握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伦理教育的目标 | 第57页 |
三、提高社会民众对环境伦理教育的重视 | 第57-58页 |
四、多途径多渠道加强教师培训 | 第58页 |
五、地理教学中环境伦理教育渗透方式多元化 | 第58-59页 |
六、开发本土环境伦理教育读本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3页 |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60-61页 |
一、边远山区环境的特殊性 | 第60页 |
二、边远山区初中学生对环境认知存在的偏差 | 第60-61页 |
三、山区专职教师紧缺,环境伦理教育意识薄弱 | 第61页 |
第二节 展望 | 第61-63页 |
一、环境教育制度化 | 第61-62页 |
二、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 | 第62页 |
三、单独开设环境教育课程 | 第62页 |
四、制作本土化教育读本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