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1.2.1 研究问题 | 第13-14页 |
1.2.2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研究基础 | 第18-26页 |
2.1 在线开放课程概述 | 第18-21页 |
2.1.1 在线开放课程的起源和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2.1.2 在线开放课程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2.2 顾客满意度理论概述 | 第21-23页 |
2.2.1 顾客满意度理论涵义 | 第21页 |
2.2.2 学习者满意度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2.3 技术接受模型概述 | 第23-25页 |
2.3.1 技术接受模型涵义 | 第23-24页 |
2.3.2 技术接受模型相关研究 | 第24-25页 |
2.4 研究评述 | 第25-26页 |
3 在线开放课程中影响学生持续学习模型的构建 | 第26-39页 |
3.1 “智慧树”和“尔雅课堂”课程简介 | 第26-30页 |
3.1.1 “智慧树”课程简介 | 第26-27页 |
3.1.2 “尔雅课堂”课程简介 | 第27-28页 |
3.1.3 “智慧树”和“尔雅课堂”的应用 | 第28-30页 |
3.2 在线开放课程中影响学生持续学习的因素分析 | 第30-33页 |
3.2.1 质量因素分析 | 第31页 |
3.2.2 条件干预因素分析 | 第31-32页 |
3.2.3 感知体验因素分析 | 第32页 |
3.2.4 学习结果因素分析 | 第32-33页 |
3.3 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 第33-34页 |
3.3.1 研究假设 | 第33-34页 |
3.3.2 模型构建 | 第34页 |
3.4 问卷调查分析与模型检验 | 第34-39页 |
3.4.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 第34-35页 |
3.4.2 调查问卷设计 | 第35-37页 |
3.4.3 问卷的预测 | 第37-39页 |
4 实证研究与数据分析 | 第39-50页 |
4.1 问卷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第39-43页 |
4.1.1 问卷回收与统计 | 第39页 |
4.1.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 第39-40页 |
4.1.3 影响学生持续使用在线开放课程学习的原因分析 | 第40-43页 |
4.2 问卷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 | 第43-50页 |
4.2.1 问卷信效度分析 | 第43-46页 |
4.2.2 模型识别 | 第46-47页 |
4.2.3 模型适配度检验 | 第47-48页 |
4.2.4 假设检验 | 第48-49页 |
4.2.5 修正理论模型 | 第49-50页 |
5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50-58页 |
5.1 在线开放课程中影响学生持续学习的模型解析 | 第50-54页 |
5.1.1 在线开放课程中影响学生持续学习的关键因素分析 | 第50-52页 |
5.1.2 在线开放课程学生持续学习的内部关系机制分析 | 第52-54页 |
5.2 在线开放课程中针对学生持续学习的提升对策 | 第54-58页 |
5.2.1 优化教学设计和动机激励机制以保持学习持续性 | 第55页 |
5.2.2 完善学分认证和考核认证体系使“约束”不再被动 | 第55-56页 |
5.2.3 关注社会存在感和交互性人文环境建设提高学习持久性 | 第56-58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8-62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58-60页 |
6.1.1 影响学生持续学习的各因素中测量指标的影响程度各有不同 | 第58-59页 |
6.1.2 影响学生持续学习的各因素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机制 | 第59页 |
6.1.3 针对学生持续学习的提升对策 | 第59-60页 |
6.2 研究局限和展望 | 第60-62页 |
6.2.1 研究局限 | 第60页 |
6.2.2 研究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附录 | 第68-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