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幼儿数学动画片之比较研究--以中美两部幼儿数学动画片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2.1 动画片研究 | 第12-16页 |
1.2.2 中美文化研究 | 第16-17页 |
1.2.3 现有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1.3.1 动画片 | 第18-19页 |
1.3.2 幼儿数学动画片 | 第19页 |
1.4 研究设计 | 第19-23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1.4.2 研究问题 | 第20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第2章 中美幼儿数学动画片比较分析 | 第23-56页 |
2.1 中美数学动画片比较分析的研究编码过程 | 第23-25页 |
2.1.1 研究编码的一致性考察 | 第23页 |
2.1.2 编码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第23-25页 |
2.2 中美幼儿数学动画片设计比较分析 | 第25-29页 |
2.2.1 人物设计比较分析 | 第25-27页 |
2.2.2 片头(尾)曲比较分析 | 第27-29页 |
2.3 中美幼儿数学动画片知识性内容比较分析 | 第29-34页 |
2.3.1 数学主题内容比较分析 | 第29-33页 |
2.3.2 数学主题数量比较分析 | 第33-34页 |
2.4 中美幼儿数学动画片过程性能力比较分析 | 第34-50页 |
2.4.1 数学表征方面的比较 | 第35-37页 |
2.4.2 数学交流方面的比较 | 第37-41页 |
2.4.3 问题解决方面的比较 | 第41-46页 |
2.4.4 推理证明方面的比较 | 第46页 |
2.4.5 数学关联方面的比较 | 第46-50页 |
2.4.6 数学态度方面的比较 | 第50页 |
2.5 中美幼儿数学动画片呈现过程比较分析 | 第50-56页 |
2.5.1 数学概念引出方式的比较 | 第50-51页 |
2.5.2 动画片结构流程的比较 | 第51-53页 |
2.5.3 动画片互动方式的比较 | 第53-54页 |
2.5.4 数学语言方面的比较 | 第54-56页 |
第3章 幼儿与家长对中美数学动画片的认识与评价 | 第56-63页 |
3.1 幼儿对中美数学动画片的理解与喜好 | 第56-59页 |
3.1.1 幼儿对中美两部数学动画片的喜好 | 第56-57页 |
3.1.2 幼儿对中美两部数学动画片内容的理解 | 第57-59页 |
3.2 家长对中美数学动画片的认识与评价 | 第59-63页 |
3.2.1 家长对于幼儿数学动画片的认识 | 第59-60页 |
3.2.2 家长对数学动画片与一般动画片的选择 | 第60-61页 |
3.2.3 家长对中美两部数学动画片的喜好与评价 | 第61-63页 |
第4章 研究结论与分析讨论 | 第63-67页 |
4.1 研究结论 | 第63页 |
4.2 中美幼儿数学动画片异同点的原因探析 | 第63-65页 |
4.2.1 文化背景不同 | 第63-64页 |
4.2.2 教育理念不同 | 第64页 |
4.2.3 动画片制作理念不同 | 第64-65页 |
4.3 中美幼儿数学动画片的优势与不足 | 第65-67页 |
4.3.1 中国幼儿数学动画片的优势与不足 | 第65-66页 |
4.3.2 美国幼儿数学动画片的优势与不足 | 第66-67页 |
第5章 教育建议与研究反思 | 第67-71页 |
5.1 教育建议 | 第67-70页 |
5.1.1 对动画片制作人的建议 | 第67-69页 |
5.1.2 对幼儿家长的建议 | 第69页 |
5.1.3 对幼儿教师的建议 | 第69-70页 |
5.2 研究反思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