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2 建国初期至“文化大革命”后的徐州中小学音乐教育(1949-1976) | 第14-24页 |
2.1 建国初期的徐州中小学音乐教育(1949-1965) | 第14-20页 |
2.1.1 建国初期徐州教育概况 | 第14-16页 |
2.1.2 学校音乐教育的艰难起步 | 第16-18页 |
2.1.3 学校音乐教育的短暂停滞 | 第18-19页 |
2.1.4 学校音乐教育的起死回生 | 第19-20页 |
2.2“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徐州中小学音乐教育(1966-1976) | 第20-24页 |
2.2.1“文革”时期的中小学教育概况 | 第20页 |
2.2.2“文革”时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 | 第20-21页 |
2.2.3 美育观念的扭曲与音乐教育的缺失 | 第21-24页 |
3 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末的徐州中小学音乐教育(1977-2000) | 第24-40页 |
3.1 调整恢复阶段的徐州中小学音乐教育(1977-1988) | 第24-31页 |
3.1.1 调整恢复阶段的徐州教育概况 | 第24-26页 |
3.1.2 徐州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转折期 | 第26-27页 |
3.1.3 美育的恢复让学校音乐教育复兴 | 第27-29页 |
3.1.4 徐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新举措 | 第29-31页 |
3.2 迅速发展阶段的徐州中小学音乐教育(1989-2000) | 第31-40页 |
3.2.1 迅速发展阶段的徐州教育概况 | 第31-32页 |
3.2.2 高中音乐教育的状况 | 第32-33页 |
3.2.3 音乐教研活动迅速发展 | 第33页 |
3.2.4 流行音乐对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冲击 | 第33-34页 |
3.2.5 课外音乐活动蓬勃向上 | 第34-36页 |
3.2.6 音乐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状况 | 第36-40页 |
4 21世纪初期的徐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2001-2010) | 第40-48页 |
4.1 21世纪初期的徐州教育现况 | 第40-41页 |
4.2 新世纪国家艺术教育政策综述 | 第41-44页 |
4.2.1 崭新的篇章——《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 第41-42页 |
4.2.2 全面的指引——《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 | 第42-43页 |
4.2.3 全新的起点——《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 第43-44页 |
4.3 音乐课程改革的时代意义 | 第44-48页 |
4.3.1 校本课程的实践作用 | 第44页 |
4.3.2 民族音乐进校园的时代意义 | 第44-46页 |
4.3.3 戏曲进课堂的反思 | 第46-48页 |
5 建国以来徐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思考 | 第48-54页 |
5.1 影响徐州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因素 | 第48-50页 |
5.1.1 不断革新的音乐教育理念 | 第48-49页 |
5.1.2 不断完善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 第49页 |
5.1.3 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 | 第49-50页 |
5.2 徐州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现状的理性反思与启示 | 第50-54页 |
5.2.1 音乐教育的灵魂——坚定教师的理想信念 | 第50页 |
5.2.2 音乐教育的核心——乐以载体,人以为本 | 第50-51页 |
5.2.3 音乐教育的保障——教学与科研的辩证统一 | 第51页 |
5.2.4 音乐教育的平台——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 第51-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作者简历 | 第60-6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