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全球化时代高校知识生产协同模式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6-8页
第一章 导论第8-14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8-10页
        1.1.1 研究目的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0-1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0-11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第11-12页
    1.3 研究视角与方法第12-14页
        1.3.1 研究方法与观点第12-13页
        1.3.2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第13-14页
第二章 基本概念分析第14-25页
    2.1 知识与学科第14-17页
        2.1.1 知识第14-16页
        2.1.2 学科第16-17页
    2.2 创新与知识生产第17-20页
        2.2.1 创新第17-18页
        2.2.2 知识生产第18-20页
    2.3 生产方式与生产模式第20-22页
        2.3.1 生产方式第20-21页
        2.3.2 生产模式第21-22页
    2.4 协同论与协同创新第22-25页
        2.4.1 协同论第22-23页
        2.4.2 协同创新第23-25页
第三章 知识生产协同模式的本质与特征第25-33页
    3.1 主要知识生产模式概述第25-28页
        3.1.1 后学院知识生产模式第25-26页
        3.1.2 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第26-27页
        3.1.3 三螺旋知识生产模式第27-28页
        3.1.4 知识生产的“模式Ⅱ”第28页
    3.2 知识生产协同模式的本质第28-30页
    3.3 知识生产协同模式的特征第30-33页
        3.3.1 知识协同生产的开放性第30页
        3.3.2 知识协同生产的互动性第30-31页
        3.3.3 知识协同生产的弥散性第31页
        3.3.4 知识协同生产的风险性第31-33页
第四章 知识生产的多层次协同机制第33-40页
    4.1 学科层面的协同机制第33-35页
        4.1.1 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间的协同机制第34页
        4.1.2 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间的协同机制第34页
        4.1.3 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间的协同机制第34-35页
    4.2 学院层面的协同机制第35-38页
        4.2.1 人才协同管理机制第35-37页
        4.2.2 知识流动机制第37-38页
    4.3 学校层面的协同机制第38-40页
        4.3.1 产学研合作机制第38-39页
        4.3.2 协同创新中心机制第39-40页
第五章 构建知识生产协同模式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第40-45页
    5.1 学科文化冲突及融合对策第40-41页
    5.2 利益冲突及协调对策第41-42页
    5.3 知识产权纠纷及治理对策第42-43页
    5.4 学术评价的不确定性及对策第43-45页
结论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0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50-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大学全面预算管理优化研究
下一篇:当代徐州中小学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