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粮食加工工业论文--其他食品制造论文

白色金针菇褐变的相关生理生化变化及酶褐变机理的研究

摘要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 果蔬的褐变第9-15页
        1.1 酶促褐变第10-14页
            1.1.1 褐变底物第10-11页
            1.1.2 酶促褐变酶第11-13页
            1.1.3 氧气第13-14页
        1.2 非酶褐变第14页
        1.3 褐变与呼吸强度的关系第14-15页
        1.4 褐变与膜脂过氧化的关系第15页
    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路线第15-18页
        2.1 研究目的、意义第15-16页
        2.2 研究内容第16-17页
        2.3 研究路线第17-18页
第二章 白色金针菇的褐变与相关酶活性变化的研究第18-2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8-21页
        1.1 供试材料与处理第18页
        1.2 主要试剂第18页
        1.3 仪器与设备第18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8-21页
            1.4.1 相关酶活性的测定第18-20页
            1.4.2 褐变度(BD)的测定第20-21页
        1.5. 数据处理第2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1-25页
        2.1 贮藏过程中褐变度(BD)的变化第21页
        2.2 PPO活性变化及其与褐变的关系第21-22页
        2.3 POD活性变化及其与褐变的关系第22-23页
        2.4 PAL活性变化及其与褐变的关系第23-24页
        2.5 SOD、CAT活性的变化及其与褐变的关系第24-25页
    3. 讨论第25-26页
    4. 结论第26-27页
第三章 白色金针菇褐变与其他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研究第27-3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7-29页
        1.1 供试材料与处理第27页
        1.2 主要试剂第27页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27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7-29页
            1.4.1 色差的测定方法第27-28页
            1.4.2 总酚含量的测定第28页
            1.4.3 电导率的测定第28页
            1.4.4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第28-29页
            1.4.5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第29页
            1.4.6 呼吸强度的测定方法第29页
            1.4.7 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第29页
        1.5. 数据处理第2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9-35页
        2.1 表面色差变化及其与褐变的关系第29-30页
        2.2 总酚含量变化及其与褐变的关系第30-31页
        2.3 细胞质膜透性、MDA含量变化与褐变的关系第31-32页
        2.4 还原糖含量变化及其与褐变度的关系第32-33页
        2.5 呼吸强度的变化及其与褐变的关系第33-34页
        2.6 Vc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褐变的关系第34-35页
    3. 讨论第35-36页
    4. 结论第36-37页
第四章 白色金针菇酶促褐变机理的研究第37-5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7-40页
        1.1 供试材料第37页
        1.2 主要试剂第37页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37页
        1.4 试验方法第37-40页
            1.4.1 PPO的提取及酶活测定第37页
            1.4.2 不同因素对PPO活性的影响第37-38页
            1.4.3 POD的提取及酶活性测定第38页
            1.4.4 不同因素对POD活性的影响第38-39页
            1.4.5 白金针菇超显微结构观察第39页
            1.4.6 白金针菇酶促褐变底物的分离及分析鉴定第39-40页
    2. 结果分析第40-47页
        2.1 白金针菇的PPO酶学特性分析第40-44页
            2.1.1 底物浓度对PPO活性的影响第40-41页
            2.1.2 温度对PPO活性的影响第41页
            2.1.3 pH对PPO活性的影响第41-42页
            2.1.4 热处理对PPO活性的影第42-43页
            2.1.5 抑制剂对PPO活性的影响第43页
            2.1.6 金属离子对PPO活性的影响第43-44页
        2.2 POD酶学特性分析第44-47页
            2.2.1 过氧化氢对POD活性的影响第44页
            2.2.2 温度对POD活性的影响第44-45页
            2.2.3 pH对POD活性的影响第45-46页
            2.2.4 POD的热稳定性第46页
            2.2.5 抑制剂对POD活性的影响第46-47页
            2.2.6 金属离子对POD活性的影响第47页
    3. 白金针菇超显微结构结果分析第47-51页
    4. 白色金针菇酶促褐变底物的分离及分析结果分析第51-56页
        4.1 白色金针菇无水甲醇提取物的薄层层析及紫外-可见光光谱扫描结果分析第51-52页
        4.2 白金针菇的无水甲醇提取物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结果第52-53页
        4.3 白金针菇的无水甲醇提取物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结果第53-56页
    5. 讨论第56页
    6. 结论第56-57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ABSTRACT第62-63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苦荞芽粉馒头品质及体外模拟消化研究
下一篇:巴氏蘑菇多糖降血糖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