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诠释学的教师课程理解解读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为何研究 | 第10-13页 |
1.1.1 教师课程理解之困境 | 第10-11页 |
1.1.2 课程实施的现状 | 第11页 |
1.1.3 教师职业倦怠感愈演愈烈 | 第11-12页 |
1.1.4 源于自身的实践和反思 | 第12-13页 |
1.2 研究何为 | 第13-14页 |
1.2.1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14-18页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1 文献分析法 | 第19页 |
1.4.2 诠释法 | 第19页 |
1.4.3 问卷调查法 | 第19页 |
1.4.4 访谈法 | 第19-20页 |
1.5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第20-22页 |
第2章 教师课程理解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 第22-32页 |
2.1 教师课程理解的概念界定 | 第22-26页 |
2.1.1 解读课程 | 第22-23页 |
2.1.2 阐明理解 | 第23-24页 |
2.1.3 诠释教师课程理解 | 第24-26页 |
2.2 教师课程理解的理论基础 | 第26-32页 |
2.2.1 诠释学 | 第26-27页 |
2.2.2 施瓦布的实践课程观 | 第27-28页 |
2.2.3 古德莱德的课程五层次论 | 第28-29页 |
2.2.4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第29-32页 |
第3章 教师课程理解的对象及影响因素 | 第32-46页 |
3.1 教师课程理解的对象 | 第32-41页 |
3.1.1 教师对课程文本的理解 | 第32-37页 |
3.1.2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 | 第37-38页 |
3.1.3 教师对自我的理解 | 第38-41页 |
3.2 教师课程理解的影响因素 | 第41-46页 |
3.2.1 教师自身 | 第41-42页 |
3.2.2 学生群体 | 第42-43页 |
3.2.3 课程本身 | 第43-44页 |
3.2.4 评价体系 | 第44-46页 |
第4章 教师课程理解的内在诉求——课程实施 | 第46-56页 |
4.1 课程实施的取向及方式 | 第46-51页 |
4.1.1 课程实施的取向 | 第47页 |
4.1.2 教师课程实施的方式——对话 | 第47-51页 |
4.2 教师课程实施的提升策略 | 第51-56页 |
4.2.1 增强教师理解课程的意识 | 第51-53页 |
4.2.2 培养教师的课程机智 | 第53-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