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常用外国语论文--英语论文--写作、修辞论文--翻译论文

基于语料库的女性语言翻译研究--以王熙凤为例

答辩委员会成员第5-6页
致谢第6-7页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1章 绪论第20-36页
    1.1 研究背景第22-26页
    1.2 研究内容第26-32页
        1.2.1 研究问题第29-30页
        1.2.2 研究难点第30-31页
        1.2.3 研究意义第31-32页
    1.3 研究方法第32-35页
        1.3.1 语料库翻译研究第32-33页
        1.3.2 论文框架第33-35页
    1.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36-51页
    2.1 理论基础第36-41页
        2.1.1 社会语言学性别理论第36-39页
        2.1.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第39-41页
    2.2 人物语言研究第41-47页
        2.2.1 性别语言研究述略第41-43页
        2.2.2 女性语言研究述评第43-47页
    2.3 《红楼梦》人物语言及翻译第47-49页
        2.3.1 《红楼梦》人物语言研究第47-48页
        2.3.2 《红楼梦》人物语言英译研究第48页
        2.3.3 王熙凤及其语言的研究第48-49页
    2.4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3章 言语特征及翻译——词汇第51-112页
    3.1 人物语言翻译定量研究:方法与范式第51页
    3.2 平行语料库建设第51-75页
        3.2.1 王熙凤语言小型平行语料库第61-62页
        3.2.2 王熙凤语言整体情况第62-68页
        3.2.3 可读性比较第68-75页
    3.3 整体词汇第75-95页
        3.3.1 词汇密度第75-77页
        3.3.2 词汇难度第77-86页
        3.3.3 平均词长第86-91页
        3.3.4 词性分布第91-95页
    3.4 具体词汇第95-109页
        3.4.1 高频词第95-99页
        3.4.2 特色词第99-102页
        3.4.3 独特词第102-109页
    3.5 本章小结第109-112页
第4章 言语特征及翻译——句法第112-153页
    4.1 句子长短第112-121页
        4.1.1 平均句长第112-114页
        4.1.2 长短句分类第114-117页
        4.1.3 长短句与翻译第117-121页
    4.2 句子功能第121-141页
        4.2.1 问句第122-125页
        4.2.2 感叹句第125-128页
        4.2.3 句子功能和翻译第128-132页
        4.2.4 独特句式——“把”字句第132-141页
    4.3 句子结构第141-150页
        4.3.1 句首第141-146页
        4.3.2 句尾第146-150页
    4.4 本章小结第150-153页
第5章 非言语特征及翻译第153-191页
    5.1 副语言第153-171页
        5.1.1 语音替代符第154-163页
        5.1.2 语音修饰符第163-171页
    5.2 体势语第171-179页
        5.2.1 面部表情第172-175页
        5.2.2 身体动作第175-179页
    5.3 时空语第179-188页
        5.3.1 时间语第179-184页
        5.3.2 空间语第184-188页
    5.4 本章小结第188-191页
第6章 结论第191-209页
    6.1 研究结论第191-201页
        6.1.1 女性语言第191-194页
        6.1.2 女性语言翻译第194-201页
    6.2 研究价值与启示第201-206页
        6.2.1 研究价值第201-203页
        6.2.2 研究启示第203-206页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第206-209页
        6.3.1 研究局限第206-207页
        6.3.2 展望第207-209页
参考文献第209-216页

论文共2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代谢组学的温度对罗非鱼链球菌病的影响和调控方法研究
下一篇:中立帮助行为的刑事责任模式建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