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7页 |
1 罗非鱼及罗非鱼链球菌病研究进展 | 第12-21页 |
1.1 罗非鱼产业发展情况 | 第12页 |
1.2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病原及危害 | 第12-13页 |
1.3 对鱼源无乳链球菌致病机制的研究 | 第13-16页 |
1.4 罗非鱼的先天性免疫机制及其在对抗病原菌中的作用 | 第16-17页 |
1.5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常用防控方法 | 第17-20页 |
1.6 温度对罗非鱼链球菌病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第20-21页 |
2 代谢组学简介 | 第21-32页 |
2.1 代谢组学的概念 | 第21-22页 |
2.2 代谢组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及特点 | 第22-29页 |
2.3 非靶向代谢组学与靶向代谢组学 | 第29页 |
2.4 发现代谢组学和功能代谢组学 | 第29-32页 |
3 代谢组学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和展望 | 第32-35页 |
3.1 代谢组学在水产动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32-33页 |
3.2 代谢组学用于致病微生物研究 | 第33页 |
3.3 代谢组学在中草药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 第33-34页 |
3.4 代谢组学在机体与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 第34-35页 |
3.5 基于功能代谢组学的代谢网络调控 | 第35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5-37页 |
第二章 温度对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毒力及罗非鱼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 第37-53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38-39页 |
1.1 实验菌株 | 第38页 |
1.2 实验用罗非鱼 | 第38页 |
1.3 主要试剂和药品 | 第38-39页 |
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9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9-42页 |
2.1 温度对无乳链球菌生长和毒力的影响 | 第39-41页 |
2.2 温度对罗非鱼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影响 | 第41-42页 |
2.3 温度对感染无乳链球菌罗非鱼死亡率的影响 | 第42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42页 |
3 结果 | 第42-51页 |
3.1 培养温度对无乳链球菌生长和毒力的影响 | 第42-48页 |
3.2 环境温度对罗非鱼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 第48-50页 |
3.3 温度对感染无乳链球菌罗非鱼死亡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4 讨论 | 第51-53页 |
第三章 温度变化对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影响的代谢组学分析 | 第53-79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53-54页 |
1.1 菌株 | 第53-54页 |
1.2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1.3 实验仪器设备 | 第54页 |
1.4 数据分析软件 | 第54页 |
2 方法 | 第54-58页 |
2.1 样品的准备 | 第54-55页 |
2.2 色谱条件 | 第55页 |
2.3 质谱条件 | 第55页 |
2.4 数据分析和潜在生物标志物鉴 | 第55-57页 |
2.5 代谢物鉴定 | 第57页 |
2.6 代谢途径的识别和重建 | 第57-58页 |
3 结果 | 第58-74页 |
3.1 不同温度下无乳链球菌胞内代谢的差异 | 第58-62页 |
3.2 代谢物的鉴定 | 第62-63页 |
3.3 重要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 第63-72页 |
3.4 受影响的代谢途径及其相互关联 | 第72-74页 |
4 讨论 | 第74-79页 |
第四章 水温对罗非鱼血清代谢组的影响 | 第79-102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79-80页 |
1.1 主要实验材料 | 第79-80页 |
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 第80页 |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80页 |
2 方法 | 第80-82页 |
2.1 试验用鱼和无乳链球菌的准备 | 第80页 |
2.2 代谢组学分析 | 第80-82页 |
2.3 外源性加入木糖对罗非鱼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 第8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2-98页 |
3.1 不同温度下罗非鱼血清的代谢特征 | 第82-85页 |
3.2 不同温度下罗非鱼血清的代谢差异物 | 第85-86页 |
3.3 罗非鱼血清代谢物的鉴定和温度变化的代谢标志物筛选 | 第86-97页 |
3.4 外源性补充木糖对罗非鱼血清碱性磷酸酶和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97-98页 |
4 讨论 | 第98-102页 |
第五章 尼罗罗非鱼在不同温度对无乳链球菌感染的代谢响应研究 | 第102-122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103页 |
1.1 主要实验材料 | 第103页 |
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 第103页 |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103页 |
2 方法 | 第103-104页 |
2.1 试验用鱼和无乳链球菌的准备 | 第103页 |
2.2 代谢组学分析 | 第103-104页 |
2.3 外源性1,6-二磷酸果糖对罗非鱼感染链球菌病的保护作用 | 第10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04-119页 |
3.1 不同温度组罗非鱼的血清代谢谱 | 第104-107页 |
3.2 罗非鱼血清代谢物的鉴定 | 第107-110页 |
3.3 感染无乳链球菌后罗非鱼血清代谢谱的变化 | 第110-112页 |
3.4 感染无乳链球菌后罗非鱼血清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 第112-116页 |
3.5 感染无乳链球菌罗非鱼受影响的代谢途径 | 第116页 |
3.6 代谢调节物质的筛选 | 第116-118页 |
3.7 1,6-二磷酸果糖对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的保护作用 | 第118-119页 |
4 讨论 | 第119-122页 |
全文总结 | 第122-123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40页 |
附录Ⅰ | 第140-142页 |
附录Ⅱ | 第142-144页 |
博士期间主要成果 | 第144-145页 |
致谢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