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相关概念阐释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虚拟科技馆的理论研究、设计思想的研究逐渐被关注 | 第15-16页 |
·虚拟科技馆的应用研究不断深入 | 第16-18页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基于 Virtools 技术的桌面式虚拟天体馆设计、开发的基础 | 第20-28页 |
·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认知主义理论 | 第20页 |
·行为主义理论 | 第20-21页 |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1-22页 |
·人本主义理论 | 第22页 |
·技术基础 | 第22-26页 |
·三维建模技术 | 第22-23页 |
·虚拟现实技术 | 第23-26页 |
·多媒体技术 | 第26页 |
·软件设计、开发的指导原则 | 第26-28页 |
·虚拟三维软件设计原则 | 第26-27页 |
·开发原则 | 第27-28页 |
第3章 软件的设计 | 第28-65页 |
·前期调研 | 第28-38页 |
·教学设计 | 第38-42页 |
·学习需求分析 | 第38-39页 |
·学习内容分析 | 第39-40页 |
·学习目标分析 | 第40-41页 |
·学习者分析 | 第41-42页 |
·虚拟天体馆框架设计与关键技术 | 第42-65页 |
·软件整体框架设计 | 第42-44页 |
·模块内容设计 | 第44-45页 |
·软件要素设计与场馆模块实现 | 第45-65页 |
第4章 虚拟天体馆教辅软件的开发 | 第65-106页 |
·虚拟天体馆软件的实现方法 | 第65-67页 |
·模型选择与构建 | 第65-66页 |
·馆内素材选择与绘制 | 第66页 |
·模型控制 | 第66-67页 |
·软件功能模块的实现 | 第67-104页 |
·天文望远镜(A 区场馆)功能模块的实现 | 第67-73页 |
·天体内部结构记忆翻牌(A 区场馆)功能模块的实现 | 第73-76页 |
·昼夜变化:晨昏线模拟(B 区场馆)功能模块的实现 | 第76-80页 |
·四季模拟(B 区场馆)功能模块的实现 | 第80-84页 |
·模拟天体称重原理体验馆(B 区场馆)功能模块的实现 | 第84-94页 |
·仿真火箭组装体验活动(C 区场馆)功能模块的实现 | 第94-104页 |
·软件的调试与发布 | 第104-106页 |
第5章 软件的应用与评价 | 第106-126页 |
·将软件应用于实践 | 第106-122页 |
·应用前的准备 | 第106-107页 |
·应用过程总结 | 第107-115页 |
·试用软件评价统计与分析 | 第115-122页 |
·总结与反思 | 第122-124页 |
·研究总结 | 第122-123页 |
·本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 第123-124页 |
·对未来的展望 | 第124-126页 |
附录 | 第126-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4页 |
在校期间的论文发表及科研成果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