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论文--声乐理论论文

冼星海三首不同时期抗战声乐作品音乐与演唱探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一、引言第10-15页
    (一) 课题来源及意义第10-11页
        1. 课题来源第10页
        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二) 立题依据第11-12页
    (三)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2-13页
        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12页
        2.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第12-13页
    (四) 相关研究状况及成果第13-15页
        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页
        2.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二、冼星海抗战声乐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第15-20页
    (一) 社会背景第15-16页
        1. 抗日战争的爆发第15页
        2. 抗战音乐歌曲的诞生第15-16页
        3. 抗战音乐组织的建立第16页
    (二) 音乐环境第16-17页
        1. 西方音乐文化的传播及影响第16-17页
        2.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广泛开展第17页
    (三) 抗战歌曲概述第17-20页
        1. 抗战歌曲的产生第17-18页
        2. 抗战歌曲的特点及类型第18-20页
三、冼星海生平简介及他的抗战歌曲介绍第20-23页
    (一) 冼星海生平简介第20页
    (二) 冼星海的音乐经历第20-21页
        1. 在巴黎的音乐经历第20-21页
        2. 回到祖国的音乐经历第21页
        3. 在苏联的音乐经历第21页
    (三) 冼星海声乐作品创作第21-23页
        1. 独唱作品概述第21-22页
        2. 合唱作品概述第22-23页
四、冼星海三首不同时期的抗战声乐作品音乐与演唱分析第23-66页
    (一) 冼星海在上海时期的声乐作品创作与活动(以《夜半歌声》为例)第23-32页
        1. 简介第23-24页
        2. 谱例曲式分析第24-25页
        3. 歌曲分析与写作分析第25-27页
        4. 演唱分析第27页
        5. 《老马》与《救国军歌》简析第27-30页
        6. 冼星海在上海时期的声乐作品创作艺术特点第30-32页
    (二) 冼星海在武汉时期的声乐作品创作与活动(以《在太行山上》为例)第32-44页
        1. 简介第32-33页
        2. 谱例曲式分析第33-34页
        3. 歌曲分析与写作分析第34-36页
        4. 演唱分析第36-38页
        5. 《到敌人后方去》与《游击军》简析第38-41页
        6. 冼星海在武汉时期的声乐作品创作艺术特点第41-44页
    (三) 冼星海在延安时期的声乐作品创作与活动(以《黄河怨》为例)第44-59页
        1. 简介第44页
        2. 谱例曲式分析第44-47页
        3. 歌曲分析与写作分析第47-49页
        4. 演唱分析第49-50页
        5. 《二月里来》与《牺盟大合唱》简析第50-55页
        6. 冼星海在延安时期的声乐作品创作艺术特点第55-59页
    (四) 与不同时期声乐作品进行比较分析第59-64页
    (五) 我对冼星海三个不同时期三首声乐作品演唱表现的体会第64-66页
五、冼星海三个不同时期的抗战声乐作品在抗战时期的影响及作用第66-69页
    (一) 政治影响力及作用第66页
    (二) 音乐影响力及作用第66-68页
        1. 民族音乐的创新作用第66-67页
        2. 中西方音乐融合作用第67-68页
    (三) 冼星海抗战声乐作品在桂林地区的影响第68-69页
六、冼星海三个不同时期抗战声乐作品对中国民族音乐传承的启示第69-75页
    (一) 冼星海三个不同抗战时期的音乐作品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历史贡献第69-71页
    (二) 冼星海抗战声乐作品对中国民族音乐传承的启示第71-75页
结语第75-76页
注释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0页
附录第80-83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3-84页
致谢第84-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清代宫廷乐队及其传承与发展
下一篇:意识形态视角下清末民初科幻小说翻译策略研究--以The Time Machine杨心—汉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