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3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问题提出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相关概念与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2.2 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20-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2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2 儒家技术思想 | 第23-33页 |
2.1 孔子的技术思想阐释 | 第23-28页 |
2.1.1 孔子关于技术及技术思想的论述 | 第23-24页 |
2.1.2 孔子的技术思想特点 | 第24-27页 |
2.1.2.1 善其事,利其器:对技术工具理性的肯定 | 第24-25页 |
2.1.2.2 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对技术价值理性的期望 | 第25-26页 |
2.1.2.3 中庸之道:技术二重性的调和与统一 | 第26-27页 |
2.1.3 孔子技术思想对教育技术的启示意义 | 第27-28页 |
2.2 荀子的技术思想阐释 | 第28-33页 |
2.2.1 荀子关于技术及技术思想的论述 | 第28-29页 |
2.2.2 荀子的技术思想特点 | 第29-31页 |
2.2.2.1 善假于物:发挥主体能动性 | 第29-30页 |
2.2.2.2 完利备用:突出技术的功用 | 第30-31页 |
2.2.2.3 绳直衡平,规矩方圆:强调技术规范性 | 第31页 |
2.2.3 荀子技术思想对教育技术的启示意义 | 第31-33页 |
3 道家技术思想 | 第33-48页 |
3.1 老子的技术思想阐释 | 第33-41页 |
3.1.1 老子关于技术及技术思想的论述 | 第33-34页 |
3.1.2 老子的技术思想特点 | 第34-38页 |
3.1.2.1 辅万物之自然:技术的境界 | 第34-35页 |
3.1.2.2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技术的善用原则 | 第35-36页 |
3.1.2.3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技术的辩证法 | 第36-37页 |
3.1.2.4 反者,道之动:对立转化律 | 第37-38页 |
3.1.2.5 朴散为器,大制无割:技术的异化 | 第38页 |
3.1.3 老子技术思想对教育技术的启示意义 | 第38-41页 |
3.2 庄子的技术思想阐释 | 第41-48页 |
3.2.1 庄子关于技术及技术思想的论述 | 第41-42页 |
3.2.2 庄子的技术思想特点 | 第42-46页 |
3.2.2.1 道技合一:技术的理想境界 | 第42-44页 |
3.2.2.2 顺之以天理,应之以自然:技术方法论 | 第44页 |
3.2.2.3 求其所已知者,非其所已善者:技术的反思与批判 | 第44-45页 |
3.2.2.4 物物而不物于物:防止技术异化 | 第45-46页 |
3.2.3 庄子技术思想对教育技术的启示意义 | 第46-48页 |
4 儒道技术思想对教育技术的价值分析 | 第48-57页 |
4.1 教育技术学语境 | 第48-50页 |
4.1.1 教育技术领域的概念 | 第48-49页 |
4.1.2 教育技术本体层面的概念 | 第49页 |
4.1.3 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概念 | 第49页 |
4.1.4 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概念 | 第49-50页 |
4.2. 价值及其本质 | 第50-51页 |
4.3 基于教育技术学语境的儒道技术思想价值分析 | 第51-57页 |
4.3.1 儒道技术思想的价值一致性 | 第52页 |
4.3.2 儒道技术思想对教育技术的思想价值 | 第52-57页 |
4.3.2.1 为教育技术学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支撑 | 第53页 |
4.3.2.2 为深刻理解教育技术本质提供思想依据 | 第53-54页 |
4.3.2.3 为教育技术的合理应用提供思想指导 | 第54-55页 |
4.3.2.4 为科学解决教育技术学发展中的问题提供思想支持 | 第55-57页 |
5 结语 | 第57-59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7 致谢 | 第64-65页 |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