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汉语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教学法、教学工作论文

印尼华裔学生普通话塞音、塞擦音知觉实验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引言第11-24页
    1.1 课题来源第11页
    1.2 塞音、塞擦音的定义第11-15页
        1.2.1 塞音的定义第12-13页
        1.2.2 塞擦音的定义第13-14页
        1.2.3 塞音和塞擦音的声学特征第14-15页
    1.3 普通话塞音、塞擦音研究综述第15-17页
        1.3.1 普通话塞音和塞擦音的时长第15页
        1.3.2 普通话塞音和塞擦音的区别特征第15-16页
        1.3.3 普通话辅音知觉特征研究第16-17页
    1.4 印尼学生普通话塞音和塞擦音习得研究综述第17-18页
        1.4.1 传统分析法第17页
        1.4.2 实验语音学的方法第17-18页
    1.5 第二语言辅音范畴习得模型简介第18-23页
        1.5.1 知觉同化模型(PAM)第19-21页
        1.5.2 言语学习模型(SLM)第21-23页
    1.6 本文研究内容、目的、意义和方法第23-24页
        1.6.1 研究内容第23页
        1.6.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3页
        1.6.3 研究方法第23-24页
2. 普通话和印尼语塞音、塞擦音对比第24-27页
    2.1 普通话辅音系统第24页
    2.2 印尼语辅音系统第24-25页
    2.3 普通话辅音和印尼语辅音对比第25-26页
    2.4 印尼学生习得普通话辅音的主要偏误第26-27页
        2.4.1 送气音的偏误第26页
        2.4.2 舌尖音和舌面音的偏误第26-27页
3. 印尼华裔学生普通话塞音、塞擦音知觉同化实验第27-47页
    3.1 实验目的第27-29页
    3.2 实验方法第29-33页
        3.2.1 被试第29-31页
        3.2.2 实验材料第31-33页
        3.2.3 实验过程第33页
    3.3 实验结果第33-47页
        3.3.1 印尼华裔学生汉语塞音、塞擦音知觉同化的基本情况第33-35页
        3.3.2 元音环境在二语辅音范畴知觉同化中的作用第35-38页
        3.3.3 汉语水平在二语辅音范畴知觉同化中的作用第38-41页
        3.3.4 印尼华裔学生对汉语塞音/塞擦音知觉同化的性质第41-47页
    3.4 小结第47页
4. 印尼华裔学生塞音、塞擦音知觉区分实验第47-56页
    4.1 知觉同化对知觉区分的预测第47-48页
    4.2 实验目的第48-49页
    4.3 实验方法第49-51页
        4.3.1 被试第49页
        4.3.2 实验材料第49-51页
        4.3.3 实验过程第51页
        4.3.4 实验测量指标第51页
    4.4 实验结果第51-55页
        4.4.1 印尼华裔学生对塞音对立的知觉区分第51-52页
        4.4.2 印尼华裔学生对普通话塞擦音对立的知觉区分第52-53页
        4.4.3 印尼华裔学生对普通话舌尖前/后塞擦音对立的知觉区分第53-54页
        4.4.4 印尼华裔学生对普通话舌尖/舌面塞擦音对立的知觉区分第54-55页
    4.5 小结第55-56页
        4.5.1 印尼华裔学生对送气/不送气塞音、塞擦音的知觉区分第55页
        4.5.2 印尼华裔学生对舌尖前/后塞擦音、舌尖/舌面塞擦音的知觉区分第55-56页
5. 实验结果讨论第56-63页
    5.1 知觉同化实验结果讨论第56-59页
        5.1.1 辅音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特征在二语辅音知觉同化中的作用第56-57页
        5.1.2 元音环境和汉语水平在二语辅音知觉同化中的作用第57-59页
    5.2 知觉区分实验结果讨论第59-61页
        5.2.1 元音环境在二语辅音区分中的作用第60-61页
        5.2.2 汉语水平在二语辅音区分中的作用第61页
    5.3 总结第61-62页
    5.4 本文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9页
附录第69-73页
后记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能量负平衡奶牛产后卵巢静止血清蛋白质组学分析及其预警评估
下一篇: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制造商激励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