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国教育事业论文--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来沪农民工随迁子女校外体育活动参与状况调查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前言第8-11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1.1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第8页
        1.1.2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引起社会关注第8页
        1.1.3 农民工随迁子女校外生活条件不容乐观第8-9页
    1.2 研究的问题第9-10页
        1.2.1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9页
        1.2.2 核心概念的解读第9-10页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3.1 研究目的第10页
        1.3.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2 文献综述第11-17页
    2.1 文献检索情况说明第11页
    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7页
        2.2.1 有关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教育的研究第11页
        2.2.2 有关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研究第11-12页
        2.2.3 有关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适应的研究第12页
        2.2.4 有关农民工随迁子女课余生活状况第12-13页
        2.2.5 有关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体育活动的调查第13页
        2.2.6 是关于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场馆方面的研究第13-15页
        2.2.7 是关于校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第15-17页
3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17-20页
    3.1 研究对象第17-18页
        3.1.1 被测学校的情况介绍第17页
        3.1.2 被测学校学生基本情况第17-18页
    3.2 研究方法第18-20页
        3.2.1 文献资料法第18页
        3.2.2 问卷调查法第18-19页
        3.2.3 访谈法第19页
        3.2.4 数理统计法第19-20页
4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20-32页
    4.1 问题的产生第20页
    4.2 随迁子女校外体育参与状况第20-24页
        4.2.1 随迁子女课余时间支配情况第20-21页
        4.2.2 参加校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场所第21-22页
        4.2.3 农民工子女校外体育活动项目选择第22-23页
        4.2.4 随迁子女校外体育活动参与频次、活动持续时间第23-24页
    4.3 性别差异与随迁子女体育锻炼情况第24-26页
        4.3.1 不同性别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现状第24-25页
        4.3.2 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的性别差异第25-26页
        4.3.3 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性别差异第26页
    4.4 对校外体育活动的主观认识第26-28页
        4.4.1 随迁子女体育价值观取向特征第26-27页
        4.4.2 为什么参加体育锻炼第27-28页
    4.5 影响随迁子女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第28-29页
    4.6 随迁子女体育与家庭关联性的研究第29-30页
        4.6.1 父母的文化程度与中学生体育参与的关联性第29-30页
        4.6.2 父母职业与子女参加体育锻炼的关联性第30页
    4.7 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家庭与中学生体育参与状况的关联性第30-31页
    4.8 随迁子女与城市户籍人口家庭子女体育参与的关联性第31-32页
5 结论与建议第32-34页
    5.1 结论第32页
        5.1.1 制约随迁子女校外体育锻炼参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第32页
        5.1.2 随迁子女校外体育锻炼参与总体状况存在性别差异第32页
        5.1.3 随迁子女对体育锻炼参与有积极的价值判断第32页
        5.1.4 父母受教育程度及职业显著影响随迁子女的运动参与程度第32页
        5.1.5 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相比,随迁子女参与体育锻炼频次和时间存在显著差异第32页
        5.1.6 沪籍家庭子女与随迁子女相比,每周体育锻炼参与的时间存在显著差异第32页
    5.2 建议第32-34页
        5.2.1 积极发挥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作用第32页
        5.2.2 成立随迁子女校外体育辅导员队伍,保障校外体育活动进行第32页
        5.2.3 完善家长课堂,加强学校与随迁子女家庭的互动与协作第32页
        5.2.4 搭建随迁子女社区体育活动平台第32-33页
        5.2.5 协同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体育资源配置第33页
        5.2.6 完善相关优惠政策,发挥社会公共场所在随迁子女校外体育参与中作用第33-34页
6.致谢第34-35页
7.参考文献第35-38页
附录一第38-40页
附件二第40-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体育参与现状研究--基于上海大学生使用体育类APP的调查
下一篇:核心区稳定性训练对竞技太极拳运动员难度动作完成质量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