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外活动对高中地理学困生转化的应用研究--以阳东二中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比较分析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二、理论概述 | 第19-23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1页 |
2.1.1 学困生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2.1.2 本文高中地理学困生的界定 | 第20-21页 |
2.1.3 本文地理课外活动的界定 | 第21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1 学习动机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2-23页 |
三、课题实验前准备阶段 | 第23-31页 |
3.1 实验前地理学困生相关学情的问卷调查 | 第23-29页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3页 |
3.1.2 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 第23-29页 |
3.2 试验组和控制组成员确定 | 第29-31页 |
四、课题实验过程阶段 | 第31-52页 |
4.1 课题实验第一阶段地理课外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 第31-42页 |
4.1.1 第一次地理课外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 第31-35页 |
4.1.2 第二次地理课外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 第35-37页 |
4.1.3 第三次地理课外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 第37-40页 |
4.1.4 第四次地理课外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 第40-42页 |
4.2 课题实验第二阶段地理课外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 第42-52页 |
4.2.1 第五次地理课外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 第43-46页 |
4.2.2 第六次地理课外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 第46-49页 |
4.2.3 第七次地理课外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 第49-50页 |
4.2.4 第八次地理课外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 第50-52页 |
五、课题实验效果评估 | 第52-68页 |
5.1 课题实验第一阶段的效果评估 | 第52-58页 |
5.1.1 第一阶段地理课外活动的效果评估 | 第52-53页 |
5.1.2 第一阶段学困生转化效果的评估 | 第53-57页 |
5.1.3 第一阶段实验效果评估与反思 | 第57-58页 |
5.2 课题实验第二阶段的效果评估 | 第58-62页 |
5.2.1 第二阶段地理课外活动的效果评估 | 第58页 |
5.2.2 第二阶段学困生转化效果的评估 | 第58-61页 |
5.2.3 第二阶段实验效果评估与反思 | 第61-62页 |
5.3 何同学个案分析 | 第62-65页 |
5.4 课题实验总体效果分析 | 第65-68页 |
六、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6.2 展望与不足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附录 | 第72-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