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8页 |
一、 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一) 全纳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可 | 第9页 |
(二) 弱势儿童教育在全球受到广泛关注 | 第9-10页 |
(三) 国家教育改革关注弱势儿童教育 | 第10页 |
(四) 弱势儿童教育需要全纳思想的指导 | 第10页 |
二、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一) 全纳教育 | 第10-12页 |
(二) 弱势儿童 | 第12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 国外关于弱势儿童教育的研究 | 第12-14页 |
(二) 国内关于弱势群体教育的研究 | 第14-16页 |
四、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全纳教育与弱势儿童教育 | 第18-23页 |
一、 全纳教育产生的背景和全纳教育的内涵 | 第18-20页 |
(一) 全纳教育产生的背景 | 第18-19页 |
(二) 全纳教育的内涵 | 第19-20页 |
二、 全纳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20-22页 |
(一) 全纳教育的启蒙阶段(上世纪 60 年代-1994 年) | 第20-21页 |
(二) 全纳教育的发展阶段(1994年-2008 年) | 第21页 |
(三) 全纳教育的成熟阶段(2008年至今) | 第21-22页 |
三、 全纳教育和弱势儿童教育的关系 | 第22-23页 |
(一) 全纳教育和弱势儿童教育主体重叠 | 第22页 |
(二) 全纳教育对于弱势儿童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第22页 |
(三) 弱势儿童教育是全纳教育的具体实践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我国弱势儿童教育现状分析 | 第23-36页 |
一、 我国弱势儿童基本状况 | 第23-26页 |
(一) 弱势儿童的类型 | 第23-26页 |
(二) 弱势儿童的地区差异 | 第26页 |
二、 我国弱势儿童教育的发展状况及不足 | 第26-36页 |
(一) 我国弱势儿童教育的发展状况 | 第26-31页 |
(二) 我国弱势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生原因 | 第31-36页 |
第四章 全纳视角下美国弱势儿童教育的发展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 第36-42页 |
一、 政府对于弱势儿童教育的全面支持 | 第36-38页 |
(一) 建立较为全面的政策法规 | 第36-37页 |
(二) 联邦和地方相结合的财政资助形式 | 第37-38页 |
二、 完备的弱势儿童学校教育 | 第38-39页 |
(一) 关注弱势儿童的学前教育 | 第38-39页 |
(二) 注重弱势儿童和普通儿童的有效合作 | 第39页 |
(三) 加强弱势儿童教育教师的培养 | 第39页 |
三、 美国弱势儿童教育的启示 | 第39-42页 |
(一) 完善“弱势儿童补偿”方案,确保弱势儿童教育机会均等 | 第39-40页 |
(二) 加强弱势儿童的学前教育建设 | 第40-41页 |
(三) 营造全纳型社会,使弱势儿童更好的融入社会 | 第41-42页 |
第五章 以全纳教育为导向,对我国弱势儿童教育未来发展的建议 | 第42-46页 |
一、 强化政府责任和立法手段,进一步健全弱势儿童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42-43页 |
(一) 进一步建立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42页 |
(二) 健全弱势儿童教育补偿性政策 | 第42-43页 |
二、 强化学校的育人功能,促进弱势儿童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 第43-44页 |
(一) 加强弱势儿童学前教育的投入,为弱势儿童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 第43页 |
(二) 加强弱势儿童教育阶段的有效衔接,改善弱势儿童的学业成就 | 第43-44页 |
三、 强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弱势儿童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 | 第44-45页 |
(一) 注重弱势儿童教师的专业培养 | 第44页 |
(二) 注重和弱势儿童教育有关的专业人才培养 | 第44-45页 |
四、 强化全纳社会的构建,为弱势儿童营建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 | 第45-46页 |
(一) 加大媒体宣传,营建适宜弱势儿童生活的全纳社会 | 第45页 |
(二) 加强家庭和社区的有效结合,完善弱势儿童的生活环境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个人简历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