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2页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一) 国内外关于认知学徒制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二) 国内外关于导游职业能力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四、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一) 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20-21页 |
(二) 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2-31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一) 职业能力 | 第22-23页 |
(二) 导游职业能力 | 第23页 |
(三) 高阶思维能力 | 第23-24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24-31页 |
(一) 认知学徒制 | 第24-27页 |
(二) 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 第27-28页 |
(三) 缄默知识理论 | 第28-31页 |
第三章 认知学徒制培养导游职业能力的适用性分析 | 第31-36页 |
一、 应用认知学徒制培养导游职业能力的必要性 | 第31-32页 |
(一) 能力本位视角下导游职业属性的内在需求推力 | 第31页 |
(二) 新时期导游职业能力不断提升的外在需求拉力 | 第31-32页 |
(三) 导游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匮乏驱动使然 | 第32页 |
二、 应用认知学徒制培养导游职业能力的可行性 | 第32-36页 |
(一) 应用的物质和技术前提 | 第33-34页 |
(二) 应用的理论基础和优势 | 第34页 |
(三) 双师型教师的人才保障 | 第34页 |
(四) 其他学科应用经验借鉴 | 第34-36页 |
第四章 认知学徒制视角下导游职业能力体系构建及测评 | 第36-54页 |
一、 导游职业能力体系构建的目标及原则 | 第36-37页 |
(一) 构建的总体目标 | 第36页 |
(二) 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36-37页 |
二、 导游职业能力体系构建的过程 | 第37-42页 |
(一) 导游职业能力指标选择 | 第37-38页 |
(二) 导游职业能力指标的筛选 | 第38-39页 |
(三) 导游职业能力指标的确立 | 第39-41页 |
(四) 相关指标要素的解读 | 第41-42页 |
三、 导游职业能力体系权重的确立 | 第42-47页 |
(一)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 第42页 |
(二) 构建判断矩阵 | 第42-43页 |
(三)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43-46页 |
(二) 指标权重分析 | 第46-47页 |
四、 导游职业能力测评 | 第47-54页 |
(一) 问卷设计及调研过程 | 第47-48页 |
(二) 导游职业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 第48-54页 |
第五章 应用认知学徒制培养导游职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 第54-65页 |
一、 明确导游人才培养目标中各项职业能力的角色定位 | 第54页 |
二、 采用有利于各项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 | 第54-56页 |
(一) 从重视导游专业知识传授向导游职业能力培养转变 | 第55页 |
(二) 从重视教师的教法向重视学生的学法转变 | 第55-56页 |
(三) 从重视教学结果向重视教学过程转变 | 第56页 |
(四) 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创新培养转变 | 第56页 |
三、 搭建认知学徒制培养导游职业能力的基本构元 | 第56-61页 |
(一) 导游职业能力导向下认知学徒制基本构元设计 | 第56-57页 |
(二) 导游职业能力导向下认知学徒制基本构元实施 | 第57-61页 |
四、 创建与认知学徒制基本构元配套的教学评价方式 | 第61-62页 |
五、 优化认知学徒制基本构元得以实施的保障条件 | 第62-65页 |
(一) 提升导游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 第62页 |
(二) 继续推进实验室教学硬、软件设施建设 | 第62-63页 |
(三) 重视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充分利用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附录一 | 第68-70页 |
附录二 | 第70-75页 |
附录三 | 第75-77页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