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图目录 | 第7-8页 |
表目录 | 第8-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33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1-22页 |
·创新 | 第21页 |
·不足 | 第21-22页 |
·高等院校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综述 | 第22-33页 |
·国外研究情况综述 | 第22-25页 |
·国内研究情况综述 | 第25-30页 |
·国内外研究情况对比 | 第30-33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33-41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33-37页 |
·民办高校 | 第33-34页 |
·课堂教学 | 第34-36页 |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 第36-37页 |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 第37页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37-41页 |
·社会互动理论 | 第37-38页 |
·多元智力理论 | 第38页 |
·有效教学理论 | 第38-39页 |
·目标理论 | 第39-41页 |
第三章 三江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7页 |
·三江学院现有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现状 | 第41-43页 |
·学校总体概况 | 第41-42页 |
·现有体系概况 | 第42-43页 |
·现有体系存在问题 | 第43-44页 |
·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因素分析 | 第44-47页 |
·教师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45页 |
·学生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46页 |
·民办高校特殊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民办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设计 | 第47-75页 |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突出的评价不同点比较 | 第47-49页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49-50页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 | 第50-53页 |
·教师教学工作规范 | 第50-51页 |
·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 第51-52页 |
·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规定 | 第52-53页 |
·确定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体 | 第53-54页 |
·建立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方法 | 第54-56页 |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 | 第54-55页 |
·建立指标体系的方法 | 第55-56页 |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式 | 第56-57页 |
·专家(同行)、教学管理人员等的评价方式 | 第56页 |
·学生评教的评价方式 | 第56-57页 |
·确立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 | 第57-60页 |
·一级指标形成过程 | 第57-58页 |
·二级指标形成过程 | 第58-60页 |
·确定评价等级 | 第60页 |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过程 | 第60-69页 |
·建立评价的初级指标体系 | 第60-64页 |
·设立专家咨询环节 | 第64-65页 |
·考虑建立体系的不同因素 | 第65-67页 |
·确定评价用表 | 第67-69页 |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69-75页 |
·设立指标设权重的基本方法 | 第69-70页 |
·给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设权重 | 第70-75页 |
第五章 民办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应用——以三江学院为例 | 第75-83页 |
·试运行该系统 | 第75-77页 |
·评教的结果分析 | 第77-78页 |
·整体评价情况 | 第77页 |
·评价中反应的问题 | 第77页 |
·评价中专家(同行)数据与学生数据对比 | 第77-78页 |
·评价结果总结 | 第78页 |
·完善评价后的反馈跟踪过程 | 第78-83页 |
·完善评价的反馈过程 | 第79-80页 |
·跟踪工作 | 第80-83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83-8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