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9-12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自我效能感概述 | 第12-17页 |
·自我效能感概念 | 第12-13页 |
·一般自我效能感 | 第13页 |
·影响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 第13-14页 |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 | 第14-17页 |
·选择过程 | 第14-15页 |
·思维过程 | 第15页 |
·动机过程 | 第15页 |
·心身反应过程 | 第15-16页 |
·自我效能感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6-17页 |
·主观幸福感 | 第17-25页 |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及特点 | 第17-18页 |
·主观幸福感的定义 | 第17-18页 |
·主观幸福感的特征 | 第18页 |
·主观幸福感的结构 | 第18-19页 |
·主观幸福感的理论 | 第19-20页 |
·目标理论 | 第19-20页 |
·人格特质理论 | 第20页 |
·社会比较理论 | 第20页 |
·期望值理论 | 第20页 |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 第20-23页 |
·性别因素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 | 第20-21页 |
·健康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 | 第21页 |
·经济收入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 | 第21-22页 |
·气质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 | 第22页 |
·文化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 | 第22-23页 |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25-30页 |
·研究对象 | 第25-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26页 |
·团体心理辅导法 | 第26页 |
·统计分析法 | 第26-27页 |
·研究假设 | 第27页 |
·研究工具 | 第27-28页 |
·基本情况问卷 | 第27页 |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 第27-28页 |
·总体幸福感量表 | 第28页 |
·施测程序 | 第28-29页 |
·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30-40页 |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 第30-33页 |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现状 | 第30页 |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性别、专业、成长环境、家庭结构、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以及参加体育运动的频率差异 | 第30-31页 |
·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在年级、生源、家庭经济情况以及父母文化程度上的差异分析 | 第31-33页 |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 第33-37页 |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水平 | 第33页 |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专业、成长环境、家庭结构、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以及参加体育运动的频率差异 | 第33-35页 |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家庭来源、经济情况以及恋爱状态的差异 | 第35页 |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 | 第35-37页 |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型福感的关系 | 第37-38页 |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 | 第37页 |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 第37-38页 |
·团体心理辅导 | 第38-40页 |
·研究目的 | 第38页 |
·研究程序 | 第38页 |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 第38-39页 |
·研究结果 | 第39-40页 |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 第40-46页 |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 第40-42页 |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整体状况 | 第40页 |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专业、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为学生干部和是否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比较 | 第40-41页 |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年级、生源以及家庭经济的比较 | 第41-42页 |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在父母文化程度上的比较 | 第42页 |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 第42-44页 |
·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状况 | 第42-43页 |
·从人口学角度分析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 第43-44页 |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讨论 | 第44-46页 |
第六章 对策与建议 | 第46-48页 |
·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建议 | 第46页 |
·提高主观幸福感的建议 | 第46-48页 |
·注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 第46-47页 |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第47页 |
·培养大学生合理的认知方式,学会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 第47-4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方面的结论 | 第48页 |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方面的结论 | 第48页 |
·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结论 | 第48-49页 |
·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得分低的大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后的结论 | 第49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61页 |
附录 1 个人基本情况信息表 | 第53-54页 |
附录 2 总体幸福感量表 | 第54-56页 |
附录 3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 第56-57页 |
附录 4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