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现代性背景下的网络生活 | 第11页 |
·家庭教育中未成年人责任生成的有限性 | 第11-12页 |
·社会教育中责任生成的复杂性 | 第12页 |
·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理论价值 | 第12-13页 |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伦理学中关于责任的研究 | 第14-15页 |
·社会学中关于责任的研究 | 第15页 |
·教育学中关于责任生成的研究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 第17-21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责任”的界定 | 第17-18页 |
·“生成”的界定 | 第18页 |
·“责任生成”的界定 | 第18-19页 |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9-21页 |
·责任感与责任生成 | 第19页 |
·责任与责任生成 | 第19-20页 |
·道德与责任生成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未成年人责任生成的必要性 | 第21-29页 |
·学校生活中责任异化的救赎 | 第21-23页 |
·利益本位下的责任虚伪化 | 第21-22页 |
·科技理性下责任的技术化 | 第22-23页 |
·成人意志下责任的权威性 | 第23页 |
·主体性自我成长的宣召 | 第23-26页 |
·昨天的依恋---父母和教师 | 第24-25页 |
·今天的独立---自主的意味 | 第25页 |
·明天的定位---角色期待 | 第25-26页 |
·道德教育的呼唤 | 第26-29页 |
·德育的人性化 | 第26-27页 |
·德育的主体性 | 第27页 |
·德育的生活化 | 第27-29页 |
第四章 未成年人责任生成的结构分析 | 第29-41页 |
·责任生成的认知 | 第29-31页 |
·责任生成的知识 | 第29-30页 |
·责任生成的思维方式----生成性思维方式 | 第30-31页 |
·责任自觉的理想追求 | 第31页 |
·责任生成所带来的特殊情感 | 第31-35页 |
·承担责任所带来的成就感 | 第32页 |
·承担责任所带来的归属感 | 第32-33页 |
·承担责任所带来的神圣感 | 第33-34页 |
·承担责任所形成的意应能力 | 第34-35页 |
·责任生成所蕴含的意志 | 第35-37页 |
·情感的控制力 | 第35页 |
·理智的选择力 | 第35-36页 |
·主观的创造力 | 第36-37页 |
·责任生成所体现的行为 | 第37-41页 |
·个体责任 | 第37-38页 |
·家庭责任 | 第38页 |
·社会责任 | 第38-41页 |
第五章 未成年人学校生活中责任生成的可行性因素分析 | 第41-51页 |
·个体德性:责任生成的主体意志 | 第41-43页 |
·个体感性:责任生成的倾向性 | 第41-42页 |
·个体理性:责任生成的理智性 | 第42-43页 |
·个体超越性:责任生成的升华 | 第43页 |
·亚文化的德性:责任生成的群体意志 | 第43-46页 |
·亚文化的理性 | 第44-45页 |
·亚文化的人道性 | 第45-46页 |
·亚文化的公平性 | 第46页 |
·学校生活的德性:责任生成的学校意志 | 第46-51页 |
·群体内生活 | 第47-48页 |
·群体间生活 | 第48-49页 |
·校园共同体生活 | 第49-51页 |
第六章 学校生活中责任生成的现世路径 | 第51-61页 |
·学校生活中的责任隐性生成 | 第51-56页 |
·班会生活 | 第51-53页 |
·实践生活 | 第53-54页 |
·娱乐生活 | 第54-55页 |
·学习生活 | 第55页 |
·网络生活 | 第55-56页 |
·学校生活中的责任显性生成 | 第56-61页 |
·责任教育 | 第57-58页 |
·责任评价 | 第58页 |
·榜样教育 | 第58-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