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引言 | 第7-19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白酒发酵微生物研究进展 | 第8-10页 |
·白酒酒曲简介 | 第8页 |
·酒醅及窖泥简介 | 第8-9页 |
·酒曲的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酒醅及窖泥的研究进展 | 第10页 |
·白酒发酵微生物研究方向 | 第10页 |
·微生物生态学基本的研究方法 | 第10-15页 |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传统培养法 | 第11页 |
·群落水平生理学指纹方法 | 第11-12页 |
·生物标记法 | 第12-13页 |
·以PCR为基础的DNA指纹图谱技术 | 第13-15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和温度梯度凝胶电泳技术 | 第13页 |
·荧光PCR技术 | 第13-14页 |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 | 第14页 |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分析型技术 | 第14页 |
·实时定量PCR技术 | 第14-15页 |
·小结 | 第15页 |
·酱香型白酒简介 | 第15-17页 |
·酱香型白酒工艺 | 第15-17页 |
·酱香型白酒研究现状 | 第17页 |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9页 |
2. 传统培养方法在酱香型白酒发酵微生物群落分析中的应用 | 第19-2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原材料的选择与采集 | 第19页 |
·其他实验材料 | 第19页 |
·酒曲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测定 | 第19-21页 |
·培养基及配方 | 第19-20页 |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2页 |
·小结及讨论 | 第22-25页 |
3. CLPP法对酱香型白酒发酵微生物群落分析中的应用 | 第25-3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不同样品中的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 | 第28-29页 |
·同一样品中的微生物对不同碳源利用能力分析 | 第29-30页 |
·不同样品对相同碳源利用能力分析 | 第30-32页 |
·小结及讨论 | 第32-35页 |
4. PLFA法对酱香型白酒发酵微生物群落分析中的应用 | 第35-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页 |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35页 |
·实验主要试剂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数据处理 | 第36-37页 |
·磷脂脂肪酸命名原则 | 第36-37页 |
·数据分析及处理 | 第37页 |
·实验结果 | 第37-40页 |
·小结及讨论 | 第40-43页 |
5. PCR-DGGE法在酱香型白酒发酵微生物群落分析中的应用 | 第43-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页 |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实验试剂及酶类 | 第44页 |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47页 |
·总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4页 |
·全长的16s rDNA V3区片段扩增 | 第44-45页 |
·酒醅微生物的PCR-DGGE | 第45页 |
·电泳条带回收及克隆 | 第45-47页 |
·条带回收 | 第45页 |
·模板连接技术 | 第45-46页 |
·目的片段的克隆技术 | 第46-47页 |
·数据处理 | 第47-51页 |
·样品基因组DNA提取 | 第47页 |
·样品基因组DNA的16s rDNA V3区扩增 | 第47页 |
·DGGE图谱分析 | 第47-49页 |
·优势菌种系统发育树建立 | 第49-51页 |
·小结及讨论 | 第51-53页 |
·酒醅中微生物种类 | 第51-52页 |
·酒醅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受发酵周期的影响 | 第52-5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3-57页 |
·传统分析方法 | 第53页 |
·Biolog法 | 第53页 |
·PLFA法 | 第53-54页 |
·PCR-DGGE法 | 第54页 |
·各种方法结果分析比较 | 第54-55页 |
·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个人简介 | 第63-64页 |
导师简介 | 第64-65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 | 第67-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