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综述 | 第1-18页 |
1.1 汉语会话结构及转换机制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7-9页 |
1.2 汉语会话结构及转换机制研究的性质及意义 | 第9-12页 |
1.2.1 性质 | 第9页 |
1.2.2 意义 | 第9-12页 |
1.3 汉语会话结构及转换机制研究的历史回顾 | 第12-16页 |
1.4 汉语会话结构及转换机制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 第16-17页 |
1.4.1 成就 | 第16页 |
1.4.2 不足 | 第16-17页 |
1.5 汉语会话结构及转换机制研究的地位和前瞻 | 第17-18页 |
2. 会话的单位—话对与话元 | 第18-28页 |
2.1 会话和会话结构与本文要研究的内容 | 第18-19页 |
2.2 话对、话元、话位 | 第19-26页 |
2.2.1 会话的单位—话对与话元 | 第19-24页 |
2.2.2 “话对”、“话元”、“话位”概念的优点及话位的应用价值 | 第24-26页 |
2.3 话位及相关概念的应用价值例释 | 第26-28页 |
3. 话对的组合类型 | 第28-34页 |
3.1 单一话对 | 第28-29页 |
3.2 复合话对 | 第29-34页 |
3.2.1 并列复合话对 | 第29-30页 |
3.2.2 相交复合话对 | 第30-31页 |
3.2.3 内嵌复合话对 | 第31-34页 |
4. 话元转换机制及类型 | 第34-60页 |
4.1 非打断性话元转换 | 第34-57页 |
4.1.1 非打断性话元转换动力模型及其对篇章结构分析的价值 | 第34-45页 |
4.1.1.1 非打断性会话中话元的信息结构 | 第34-36页 |
4.1.1.2 不同句类信息结构的表现 | 第36-39页 |
4.1.1.3 非打断性话元转换信息传递例释 | 第39-40页 |
4.1.1.4 非打断性话元转换信息动态变化模型 | 第40-42页 |
4.1.1.5 非打断性话元转换信息动态变化模型对篇章研究的意义 | 第42-45页 |
4.1.2 非打断性话元转换时间模型 | 第45-47页 |
4.1.3 非打断性话元转换的主要类别 | 第47-57页 |
4.1.3.1 社会规约话元转换 | 第47-48页 |
4.1.3.2 问对转换 | 第48-53页 |
4.1.3.3 定向转换与相对定向转换 | 第53-56页 |
4.1.3.4 随机转换 | 第56-57页 |
4.2 打断性话元转换 | 第57-60页 |
4.2.1 内源打断转换 | 第58页 |
4.2.2 外源打断转换 | 第58-60页 |
5. 结语 | 第60-61页 |
注释和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一 | 第63-64页 |
附录二 | 第64-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