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隐喻的角度探析汉语造词机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绪论 | 第7-11页 |
·汉语造词法的研究概况 | 第7-8页 |
·隐喻的研究概况 | 第8-10页 |
·国内隐喻的研究概况 | 第8-10页 |
·中国古代隐喻研究概况 | 第8-9页 |
·中国近代隐喻研究概况 | 第9页 |
·中国现当代隐喻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国外隐喻的研究概况 | 第10页 |
·本文的写作视角和基本框架 | 第10-11页 |
2 理论背景 | 第11-14页 |
·认知框架下“隐喻”理论 | 第11-14页 |
·隐喻的定义与基本式 | 第11-12页 |
·隐喻产生的原因 | 第12-13页 |
·隐喻的经验基础和实现 | 第13页 |
·认知框架下的隐喻与传统修辞学隐喻理论的差异 | 第13-14页 |
·关于汉语造词法 | 第14页 |
3 隐喻词语的主要类型 | 第14-34页 |
·死喻与死喻复活 | 第15-17页 |
·死喻 | 第15页 |
·死喻的产生 | 第15-16页 |
·死喻复“活” | 第16-17页 |
·小结 | 第17页 |
·概念隐喻及其分类 | 第17-32页 |
·关于概念隐喻(根隐喻)和派生隐喻 | 第17-18页 |
·概念隐喻的分类 | 第18-32页 |
·结构隐喻 | 第18页 |
·空间(方位)隐喻 | 第18-21页 |
·实体概念隐喻 | 第21-28页 |
·人体及其器官的词汇隐喻 | 第22-25页 |
·客观世界的词汇隐喻 | 第25-28页 |
·其他词汇隐喻 | 第28-32页 |
·基本颜色词的词汇隐喻 | 第28-30页 |
·饮食味道词的词汇隐喻 | 第30-32页 |
·概念隐喻的特点 | 第32-34页 |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 | 第32页 |
·概念隐喻的普遍性 | 第32-33页 |
·概念隐喻的民族性 | 第33-34页 |
4 结语 | 第34页 |
注释 | 第34-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