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现代汉语中“被”“把”同现套用句分析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2页
 一、“被”“把”同现套用句研究概况第10-11页
  (一) “被”“把”同现套用句的探源研究第10页
  (二) “被”“把”同现套用句的概况研究第10-11页
 二、本文的研究第11-12页
  (一) 选题思路第11-12页
  (二) 理论基础第12页
  (三) 研究方法第12页
  (四) 语料来源第12页
  (五) 选题意义第12页
第二章 “被”“把”同现句的界定与类型第12-16页
 一、“被”“把”同现句名称的界定第12-14页
 二、“被”“把”同现句的类型第14-16页
  (一) “被”“把”同现连用句第14-15页
   1. “被”“把”同现连用句的界定第14-15页
   2. “被”“把”同现连用句的类型第15页
  (二) “被”“把”同现套用句第15-16页
   1. “被”“把”同现套用句的界定第15页
   2. “被”“把”同现套用句的类型第15-16页
第三章 “被”“把”同现套用句的“三个平面第16-25页
 一、对“被”“把”同现套用句的句法分析第16-21页
  (一) 宾语隐现第16-19页
   1. 介词“被”的宾语 B 隐现第16-18页
   2. 介词“把”的宾语 C 隐现第18页
   3. 介词“被”的宾语 B 和介词“把”的宾语 C 的比较第18-19页
  (二) A、B、C 之间的逻辑关系第19-21页
   1. “A”与“B”的关系第19页
   2. “A”与“C”的关系第19-20页
   3. “B”与“C”的关系第20-21页
  (三) 谓语动词第21页
 二、对“被”“把”同现套用句的语义分析第21-23页
  (一) 语义基础第21-22页
   1. 强受事性第21-22页
   2. 弱施事性第22页
  (二) 语义焦点指向第22-23页
   1. 语义焦点指向“被”字结构第22-23页
   2. 语义焦点指向“把”字结构第23页
   3. 语义焦点指向“被”“把”结构以外的其他成分第23页
 三、对“被”“把”同现套用句的语用分析第23-25页
第四章 “被”“把”同现套用句的“三个世界”分析第25-30页
 一、“三个世界”语法理论的提出第25页
 二、“被”“把”同现套用句的“组形语法”世界的揭示第25-27页
  (一) 扣合第25-26页
  (二) 嵌合第26页
  (三) 扣合+嵌合第26-27页
 三、对“被”“把”同现套用句的“释义语法”世界的揭示第27-29页
  (一) 释义语法的含义第27页
  (二) 对“被”“把”同现套用句的系统义分析第27页
  (三) 对“被”“把”同现套用句的分布义分析第27-29页
   1. 句子模式 1 “(受事 1)+被+施事+把+受事 2+动作”中,受事 1和受事 2 的逻辑关系可以是多种关系第27-28页
   2. 句子模式 2 “当事/受事 1+把(=‘使’或‘让’)+受事 2+被+施事+动作” 中,受事 1和受事 2的逻辑关系也可以是多种关系第28-29页
 四、对“被”“把”同现套用句的“传息语法”世界的揭示第29-30页
  (一) 传息语法的含义第29页
  (二) 信息构成第29页
  (三) 息序第29-30页
  (四) “传息语法”世界的分析第30页
第五章 “被”“把”同现套用句的比较研究第30-40页
 一、“被”“把”同现套用句与被字句、把字句的比较研究第30-34页
  (一) 共性之一——强受事性和弱施事性第31-32页
  (二) 共性之二——结构共性第32-33页
  (三) 差异之一——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第33-34页
  (四) 差异之二——直接使因和间接使因第34页
 二、“被”“把”同现句类型之间的比较研究(共时层面)第34-38页
  (一) “被”“把”同现连用句与套用句的比较研究第34-36页
  (二) “把”在前和“被”在前的“被”“把”同现套用句的比较 研究第36-38页
 三、近现代“被”“把”同现套用句的比较研究(历时层面)第38-40页
第六章 “被”“把”同现套用句的相关研究第40-47页
 一、“被”“把”同现套用句的施事隐现问题第40-43页
  (一) 对“被”“把”同现套用句的施事隐现问题的以往认识第40-41页
  (二) 对“被”“把”同现套用句的施事隐现问题的重新认识第41-43页
 二、“被”“把”同现套用句消长的原因分析第43-45页
 三、“被”“把”同现套用句的否定形式第45-47页
第七章 结语第47-49页
注释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附录 1 本文使用的语料第52-61页
附录 2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61-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初级阶段韩国学生使用汉语副词的偏误分析
下一篇:从认知语言学隐喻的角度探析汉语造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