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1 绪论 | 第11-18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及课题来源 | 第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6页 |
| ·论文研究范围和内容 | 第16-17页 |
| ·论文研究的技术思路和论文结构 | 第17-18页 |
| 2 站前广场行人交通特性参数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18-42页 |
| ·行人交通特性参数概述及取舍 | 第18-20页 |
| ·站前广场个体行人步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第20-30页 |
| ·个体行人步速的概念 | 第20-21页 |
| ·个体行人期望速度的影响因素 | 第21-25页 |
| ·站前广场仿真用个体行人期望速度取值方法研究 | 第25页 |
| ·个体行人实际速度的影响因素 | 第25-29页 |
| ·个体行人步速的影响因素总结 | 第29-30页 |
| ·加速度和速度适应时间 | 第30-31页 |
| ·行人空间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第31-39页 |
| ·行人静态空间需求 | 第31-35页 |
| ·行人动态空间需求 | 第35-36页 |
| ·携带行李行人的空间需求 | 第36-38页 |
| ·行人空间需求的影响因素 | 第38-39页 |
| ·目前仿真模型和软件对行人空间需求的抽象 | 第39页 |
| ·步行交通行人走行影响范围 | 第39-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3 站前广场行人交通微观行为研究 | 第42-60页 |
| ·引言 | 第42页 |
| ·行人分类 | 第42-44页 |
| ·目的行人接受服务流程和流线分析 | 第44-47页 |
| ·目的行人路径选择 | 第47-51页 |
| ·路径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49页 |
| ·路径选择模型 | 第49-51页 |
| ·目的行人自组织现象 | 第51-55页 |
| ·靠右行走或站立 | 第51-52页 |
| ·自动渠化(lane formation) | 第52-53页 |
| ·瓶颈摆动(bottleneck oscillation) | 第53-54页 |
| ·流动斑纹(stripe formation) | 第54页 |
| ·拉链效应(zipper effect) | 第54-55页 |
| ·静止行人行为研究 | 第55-59页 |
| ·静止行人静止区域选择倾向 | 第56-58页 |
| ·静止行人空间需求 | 第58-59页 |
| ·随机行人行为研究 | 第59页 |
| ·小结 | 第59-60页 |
| 4 站前广场行人交通微观仿真研究 | 第60-80页 |
| ·行人微观交通仿真模型选择 | 第60-75页 |
| ·引言 | 第60-62页 |
| ·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62-64页 |
| ·格子气模型 | 第64-65页 |
| ·排队网络模型 | 第65-66页 |
| ·移动效益模型 | 第66-67页 |
| ·磁力模型 | 第67-69页 |
| ·社会力模型 | 第69-72页 |
| ·模型比选 | 第72-74页 |
| ·适合我国站前广场的社会力模型参数取值方法研究 | 第74-75页 |
| ·行人交通微观仿真平台选择及AnyLogic行人仿真方法 | 第75-79页 |
| ·行人交通微观仿真软件的选择 | 第75-76页 |
| ·AnyLogic介绍 | 第76页 |
| ·AnyLogic行人库仿真建模方法 | 第76-79页 |
| ·小结 | 第79-80页 |
| 5 案例研究 | 第80-92页 |
| ·铁路北京站站前广场调查 | 第80-86页 |
| ·调查内容和方法 | 第80页 |
| ·站前广场硬件设施调查结果 | 第80-85页 |
| ·站前广场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85-86页 |
| ·北京站站前广场行人仿真流程和参数取值 | 第86-88页 |
| ·仿真流程 | 第86页 |
| ·行人参数和交通量标定 | 第86-88页 |
| ·仿真结果检验 | 第88-90页 |
| ·改进后的北京站站前广场仿真 | 第90-91页 |
| ·流线和组织改进 | 第90页 |
| ·改进后仿真结果分析 | 第90-91页 |
| ·小结 | 第91-92页 |
| 6 总结及展望 | 第92-95页 |
| ·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93页 |
| ·研究展望 | 第93-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 作者简历 | 第99-101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