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依托课题及工程 | 第14-17页 |
·依托课题 | 第14-15页 |
·依托工程 | 第15-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7-19页 |
·断层破碎带地质超前预报 | 第17-19页 |
·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地质灾害预警 | 第19页 |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2 断层破碎带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 第22-52页 |
·地质分析法 | 第22-31页 |
·地面地质调查法 | 第22-26页 |
·地质素描法 | 第26页 |
·断层参数预报法 | 第26-31页 |
·物探方法 | 第31-46页 |
·地面(洞外)浅层地震法 | 第31-33页 |
·电阻率法 | 第33-37页 |
·测井法 | 第37页 |
·TSP隧道地震预报法 | 第37-40页 |
·负视速度法(VSP垂直地震剖面法) | 第40-41页 |
·地质雷达法 | 第41-44页 |
·水平声波法 | 第44页 |
·陆地声纳法 | 第44页 |
·红外探测法 | 第44-45页 |
·TRT反射地震层析成像法 | 第45页 |
·测氡Rn法 | 第45-46页 |
·直接预报方法 | 第46-47页 |
·超前钻探法 | 第46-47页 |
·超前平导法 | 第47页 |
·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分析评价 | 第47-49页 |
·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3 断层破碎带隧道开挖围岩稳定性判断及常见地质灾害 | 第52-68页 |
·影响围岩稳定的地质环境 | 第52-57页 |
·内在因素的影响 | 第53-56页 |
·外部环境 | 第56-57页 |
·断层破碎带隧道开挖围岩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 | 第57页 |
·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基本判据 | 第57-61页 |
·围岩强度判据 | 第57-58页 |
·围岩变形量或变形率判据 | 第58-61页 |
·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常见地质灾害 | 第61-67页 |
·塌方 | 第61-63页 |
·涌水 | 第63-65页 |
·大变形 | 第65-66页 |
·岩爆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4 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数值模拟分析 | 第68-124页 |
·数值模拟分析方案 | 第68-71页 |
·参数的选取 | 第68-70页 |
·数值模拟计算软件 | 第70页 |
·计算模型 | 第70-71页 |
·无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数值模拟分析 | 第71-73页 |
·数值计算模型 | 第71-72页 |
·围岩位移分析 | 第72-73页 |
·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数值模拟计算 | 第73-121页 |
·断层破碎带走向与隧道轴线正交 | 第74-89页 |
·断层破碎带走向与隧道轴线平行 | 第89-99页 |
·断层破碎带走向与隧道轴线斜交 | 第99-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4页 |
5 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方法研究 | 第124-135页 |
·断层破碎带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研究 | 第124-129页 |
·断层破碎带综合超前预报技术 | 第124-126页 |
·断层破碎带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研究技术路线 | 第126页 |
·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工程施工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建议 | 第126-129页 |
·断层破碎带隧道地质灾害预警研究 | 第129-130页 |
·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地质灾害预警方法 | 第129-130页 |
·隧道距断层破碎带的安全距离(预警距离) | 第130页 |
·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方法研究 | 第130-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135-138页 |
·主要结论 | 第135-136页 |
·展望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1页 |
作者简历 | 第141-14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