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1.1 选题理由、目的及意义 | 第11-14页 | 
| 1.1.1 选题理由 | 第11-12页 | 
| 1.1.2 选题目的 | 第12-13页 | 
| 1.1.3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19页 |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17页 |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第17-19页 | 
| 1.2.3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 | 第19页 |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19-21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1.3.2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 1.3.3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 1.4.1 人文教育 | 第21-22页 | 
| 1.4.2 培养目标 | 第22-23页 | 
| 第2章 理工类“985”高校人文教育培养目标的现状分析 | 第23-33页 | 
| 2.1 人文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构成解读 | 第24-28页 | 
| 2.1.1 知识维度 | 第24-25页 | 
| 2.1.2 能力维度 | 第25-26页 | 
| 2.1.3 情感维度 | 第26-28页 | 
| 2.2 既有人文教育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分析 | 第28-29页 | 
| 2.3 存在的问题 | 第29-33页 | 
| 2.3.1 人文教育培养目标表述笼统 | 第29-30页 | 
| 2.3.2 知识、能力、情感要求不协调 | 第30页 | 
| 2.3.3 学生个体价值关注较少 | 第30-31页 | 
| 2.3.4 国际化视野深度不够 | 第31-33页 | 
| 第3章 理工类“985”高校人文教育培养目标的限度归因 | 第33-40页 | 
| 3.1 社会发展认知上的错位 | 第33-35页 | 
| 3.1.1 社会本位论至上 | 第33-34页 | 
| 3.1.2 社会对教育的僭越 | 第34页 | 
| 3.1.3 工具性人才导向的培养目标 | 第34-35页 | 
| 3.2 大学生发展方向上的就业驱动 | 第35-37页 | 
| 3.2.1 就业率左右的大学教育 | 第35页 | 
| 3.2.2 功利化的就业认知倾向 | 第35-36页 | 
| 3.2.3 服务于就业技能的培养目标 | 第36-37页 | 
| 3.3 学科逻辑上的重理轻文 | 第37-40页 | 
| 3.3.1 重理轻文的传统与现实 | 第37页 | 
| 3.3.2 重理轻文的知识价值论 | 第37-38页 | 
| 3.3.3 重理轻文的培养目标 | 第38-40页 | 
| 第4章 理工类高校人文教育培养目标的构建 | 第40-51页 | 
| 4.1 人文教育培养目标的构建依据 | 第40-44页 | 
| 4.1.1 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需求 | 第40-41页 | 
| 4.1.2 尊重大学生“全人”发展的需要 | 第41-43页 | 
| 4.1.3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人文学科逻辑 | 第43-44页 | 
| 4.2 人文教育培养目标的体系与具体内容 | 第44-48页 | 
| 4.2.1 以文史哲知识为基础 | 第45-46页 | 
| 4.2.2 以能力提升为核心 | 第46-47页 | 
| 4.2.3 以人类情感为灵魂 | 第47-48页 | 
| 4.3 人文教育培养目标的合宜性 | 第48-51页 | 
| 4.3.1 操作上的可行性 | 第48-50页 | 
| 4.3.2 目标的协调性 | 第50-51页 | 
| 第5章 理工类高校人文教育培养目标的实施构想 | 第51-57页 | 
| 5.1 科学的课程设置 | 第51-53页 | 
| 5.1.1 丰富的课程门类 | 第51-53页 | 
| 5.1.2 适当的学分、课时比例 | 第53页 | 
| 5.2 研究性课程教学 | 第53-55页 | 
| 5.2.1 经典研读教学 | 第53-54页 | 
| 5.2.2 对话共生教学 | 第54-55页 | 
| 5.3 多元的课程考核 | 第55-57页 | 
| 5.3.1 考评内容的多元化 | 第55页 | 
| 5.3.2 考评方式的多元化 | 第55-57页 | 
| 结语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 专著类 | 第58-59页 | 
| 期刊类 | 第59-62页 | 
| 学位论文 | 第62-63页 | 
| 附录 | 第63-73页 | 
| 附录一 | 第63-66页 | 
| 附录二 | 第66-70页 | 
| 附录三 | 第70-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