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员工激励概述及相关理论 | 第15-20页 |
2.1 激励概述 | 第15-16页 |
2.1.1 激励 | 第15页 |
2.1.2 激励机制 | 第15-16页 |
2.2 员工激励相关基础理论 | 第16-20页 |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16-17页 |
2.2.2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 第17-18页 |
2.2.3 弗洛姆的期望理论 | 第18页 |
2.2.4 洛克和休斯的目标设置理论 | 第18-20页 |
3 阜新欧派公司员工激励机制分析 | 第20-33页 |
3.1 阜新欧派公司员工激励机制概述 | 第20-21页 |
3.2 阜新欧派公司员工激励效果调查分析 | 第21-29页 |
3.2.1 调查目的及对象 | 第21页 |
3.2.2 问卷设计及实施 | 第21-22页 |
3.2.3 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22-25页 |
3.2.4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第25-29页 |
3.3 阜新欧派公司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29-33页 |
3.3.1 决策层思想认识与管理理念方面的问题 | 第30页 |
3.3.2 激励机制设计方面的问题 | 第30-33页 |
4 阜新欧派公司员工激励机制创新路径 | 第33-40页 |
4.1 激励机制创新的基本原则 | 第33-34页 |
4.1.1 个人需求与企业发展兼顾原则 | 第33页 |
4.1.2 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 | 第33页 |
4.1.3 公平性与适度性相结合原则 | 第33-34页 |
4.1.4 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原则 | 第34页 |
4.1.5 人性化激励和个性化激励相结合原则 | 第34页 |
4.1.6 正能量激励和负能量激励相结合原则 | 第34页 |
4.2 激励机制创新的重点环节和具体内容 | 第34-40页 |
4.2.1 提升企业管理者对于员工激励机制的重视程度 | 第34-35页 |
4.2.2 合理设计员工的日常考核体系 | 第35页 |
4.2.3 对现有的酬金激励机制进行改革 | 第35-37页 |
4.2.4 完善精神激励与改革晋升发展制度 | 第37页 |
4.2.5 促进企业员工的日常参与 | 第37-38页 |
4.2.6 注重企业特色文化建设和运用 | 第38-40页 |
5 阜新欧派公司员工激励机制创新的保障措施 | 第40-42页 |
5.1 思想保障 | 第40页 |
5.2 法律保障 | 第40页 |
5.3 制度保障 | 第40-4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2-43页 |
6.1 结论 | 第42页 |
6.2 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阜新欧派公司员工激励调查问卷 | 第45-47页 |
作者简历 | 第47-4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