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论文--航空发动机(推进系统)论文--发动机附件系统论文--自动控制系统论文

变循环发动机控制规律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符号说明第19-23页
第一章 绪论第23-41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23-2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5-39页
        1.2.1 变循环发动机研究现状第25-35页
        1.2.2 进气道安装阻力计算方法研究现状第35-37页
        1.2.3 VCE控制规律设计方法研究现状第37-39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9-41页
第二章 变循环发动机建模方法研究第41-71页
    2.1 关键部件建模方法第41-58页
        2.1.1 变几何压缩部件建模方法第41-47页
        2.1.2 模态转换阀建模方法第47-48页
        2.1.3 前可变面积涵道引射器建模方法第48-53页
        2.1.4 后可变面积涵道引射器建模方法第53-55页
        2.1.5 变几何涡轮建模方法第55-57页
        2.1.6 无导叶对转涡轮建模方法第57-58页
    2.2 整机匹配模型第58-61页
        2.2.1 CDFS VCE整机匹配模型第59-60页
        2.2.2 Flade ACE整机匹配模型第60-61页
    2.3 变循环发动机的过渡态特性建模方法第61-63页
    2.4 变循环发动机综合设计模型第63-70页
        2.4.1 涡扇发动机尺寸与重量估算通用计算模型第63-64页
        2.4.2 涡扇发动机部件级尺寸与重量预估模型第64-70页
    2.5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三章 飞/发一体化与安装性能计算方法研究第71-95页
    3.1 飞/发一体化任务评估方法第71-74页
        3.1.1 燃油消耗计算模型第73页
        3.1.2 瞬时推力载荷特性:类型A第73-74页
        3.1.3 瞬时推力载荷特性:类型B第74页
    3.2 超声速进气系统设计与安装性能计算方法第74-91页
        3.2.1 超声速进气道与涡轮发动机的匹配机理第75-79页
        3.2.2 超声速进气道的性能计算模型第79-81页
        3.2.3 超声速进气道安装阻力计算模型第81-86页
        3.2.4 可调进气道计算方法第86-89页
        3.2.5 考虑进/发匹配的安装性能计算模型第89-91页
    3.3 排气系统安装性能计算方法研究第91-93页
    3.4 本章小结第93-95页
第四章 变循环发动机稳态控制规律设计方法研究第95-125页
    4.1 稳态逆算法模型第95-103页
        4.1.1 逆算法的提出第96-97页
        4.1.2 敏感性系数矩阵第97-100页
        4.1.3 逆算法在VCE中的应用第100-101页
        4.1.4 逆算法模型与传统模型的对比分析与验证第101-103页
    4.2 基于Isight的VCE稳态控制规律优化设计模型第103-105页
        4.2.1 Isight平台程序集成组件Simcode简介第103页
        4.2.2 VCE的最小耗油率优化模型第103-105页
        4.2.3 VCE的最大推力优化模型第105页
    4.3 变循环发动机的节流状态控制规律设计方法第105-120页
        4.3.1 相似理论在VCE中的应用第106-111页
        4.3.2 最优节流工作线的获得第111-112页
        4.3.3 最优节流状态控制规律的验证第112-114页
        4.3.4 单外涵状态下的节流状态控制规律第114-120页
    4.4 变循环发动机的最大状态控制规律优化设计方法第120-123页
    4.5 本章小结第123-125页
第五章 变循环发动机过渡态控制规律设计方法研究第125-157页
    5.1 过渡态逆算法模型第125-133页
        5.1.1 涡轮发动机过渡态控制规律设计的功率提取法第125-128页
        5.1.2 影响剩余功率的因素第128-129页
        5.1.3 喷管喉部面积对过渡态性能的影响第129-130页
        5.1.4 涡轮导向器喉部面积对过渡态性能的影响第130-132页
        5.1.5 过渡态逆算法在单轴涡喷发动机中的应用第132页
        5.1.6 过渡态逆算法的验证第132-133页
    5.2 过渡态逆算法在VCE中的应用第133-139页
        5.2.1 VCE的变几何参数对过渡态性能的影响第133-138页
        5.2.2 过渡态逆算法在VCE中的应用第138-139页
    5.3 变循环发动机的加减速控制规律设计方法第139-145页
        5.3.1 VCE的加减速控制规律优化设计模型第139-141页
        5.3.2 VCE的加速控制规律优化设计方法验证第141-143页
        5.3.3 VCE的减速控制规律优化设计方法验证第143-145页
    5.4 VCE的转模态控制规律设计方法第145-156页
        5.4.1 转模态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第145-146页
        5.4.2 转模态时机的确定第146-148页
        5.4.3 基于逆算法的VCE转模态控制规律设计思路第148-151页
        5.4.4 转模态控制规律验证第151-156页
    5.5 本章小结第156-157页
第六章 算例与分析第157-181页
    6.1 常规涡扇总体方案第157-160页
    6.2 CDFS VCE总体方案第160-169页
        6.2.1 CDFS VCE总体方案的确定第160-164页
        6.2.2 进排气系统设计第164页
        6.2.3 亚声速巡航状态的性能对比第164-166页
        6.2.4 超声速巡航状态的性能对比第166-167页
        6.2.5 最大状态控制规律的设计与特性计算第167-169页
    6.3 Flade ACE的总体方案第169-170页
    6.4 飞机/发动机一体化任务评估结果第170-173页
        6.4.1 四代机一体化任务评估的验证第170-171页
        6.4.2 变循环发动机一体化性能的收益分析第171-173页
    6.5 VCE的加减速控制规律设计第173-176页
        6.5.1 海平面标况单外涵加速算例第173-175页
        6.5.2 海平面标况双外涵加速算例第175-176页
    6.6 转模态控制规律设计第176-180页
        6.6.1 海平面标况单外涵最大转双外涵慢车第176-178页
        6.6.2 海平面标况双外涵慢车转单外涵最大第178-179页
        6.6.3 超声速巡航状态单外涵转双外涵第179-180页
    6.7 本章小结第180-181页
第七章 结论第181-183页
    7.1 主要结论第181-182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82页
    7.3 展望第182-183页
参考文献第183-193页
附录第193-201页
    附录A:常规涡扇发动机详细设计结果第193-197页
    附录B:CDFS VCE详细设计结果第197-20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201-203页
致谢第203-205页

论文共2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球扰动引力场对弹道导弹制导精度影响的分析及补偿方法研究
下一篇:半仿生机器鱼建模与编队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