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一)《中庸》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 | 第13页 |
(二)《中庸》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启发 | 第13-14页 |
(三)《中庸》的主旨思想对于个体品德培养的价值 | 第14页 |
三、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 第14-1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二)资料来源 | 第15页 |
四、本文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一)选题角度的创新 | 第15页 |
(二)研究角度的创新 | 第15页 |
(三)研究过程中的创新 | 第15-16页 |
第一章 《中庸》之德育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 第16-22页 |
一、《中庸》德育目标之“至诚” | 第16-18页 |
(一)“至诚”的内涵 | 第16-17页 |
(二)“至诚”的功效 | 第17-18页 |
二、《中庸》德育目标之“致中和” | 第18-19页 |
(一)“致中和”的内涵 | 第18-19页 |
(二)“致中和”的功效 | 第19页 |
三、“至诚”与“致中和”的相互关系 | 第19-22页 |
(一)“至诚”是“致中和”的前提 | 第19-20页 |
(二)“至诚”、“致中和”的共同追求——“天人合一”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中庸》之德育内容 | 第22-28页 |
一、“三达德” | 第22-24页 |
(一)智 | 第22-23页 |
(二)仁 | 第23-24页 |
(三)勇 | 第24页 |
二、“五达道”与“九经” | 第24-28页 |
(一)“五达道” | 第25页 |
(二)“九经” | 第25-28页 |
第三章 《中庸》之德育方法 | 第28-36页 |
一、从实际出发 | 第28-31页 |
(一)素其位而行 | 第28-29页 |
(二)从小事做起 | 第29页 |
(三)无过无不及 | 第29-31页 |
二、知行合一 | 第31-32页 |
(一) 学行统一 | 第31页 |
(二)行而不倦 | 第31-32页 |
三、至诚无妄 | 第32-36页 |
(一)慎独内省 | 第32-33页 |
(二)忠恕宽容 | 第33页 |
(三)成己成物 | 第33-34页 |
(四)尊德性而道问学 | 第34-36页 |
第四章 《中庸》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及其反思 | 第36-48页 |
一、《中庸》德育思想对于社会道德建设的积极意义 | 第36-40页 |
(一)《中庸》强调修身,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 第36-38页 |
(二)《中庸》强调中和,有助于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 | 第38-39页 |
(三)《中庸》倡导的自强不息精神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 第39-40页 |
二、《中庸》德育思想对于当前学校德育的积极意义 | 第40-45页 |
(一)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二)《中庸》德育思想对于学校德育的借鉴价值 | 第42-45页 |
三、对《中庸》德育思想的反思 | 第45-48页 |
(一)《中庸》德育思想的局限性 | 第45页 |
(二)对《中庸》德育思想的扬弃 | 第45-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