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对象及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对象 | 第8-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页 |
1.2 相关研究概述 | 第9-18页 |
1.2.1 语篇理论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1.2.2 对“不说”的研究 | 第11-14页 |
1.2.3 对“还”的研究 | 第14-17页 |
1.2.4 对“A不说,还B”的研究 | 第17-18页 |
1.3 研究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18-19页 |
1.3.1 本文拟采用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 第18页 |
1.3.2 本文的语料来源 | 第18-19页 |
第二章 “A不说,还B”格式的内部考察 | 第19-28页 |
2.1 格式中的“不说” | 第19-23页 |
2.1.1 “不说”的词性判定 | 第19-20页 |
2.1.2 “不说”词汇化研究 | 第20-23页 |
2.2 格式中的“还” | 第23-27页 |
2.2.1 “还”的语义 | 第23-24页 |
2.2.2 “还”的句法及语用功能 | 第24-26页 |
2.2.3 “还”与“再”、“更”的比较 | 第26-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A不说,还B”的语义关系分析 | 第28-38页 |
3.1 “A不说,还B”的格式义 | 第28-29页 |
3.2 “A不说,还B”隐含的语义关系 | 第29-32页 |
3.2.1 并列递进关系 | 第30页 |
3.2.2 顺承递进关系 | 第30-31页 |
3.2.3 因果递进关系 | 第31-32页 |
3.3 “A”与“B”所属的语义范畴 | 第32-33页 |
3.3.1 程度范畴 | 第32页 |
3.3.2 数量范畴 | 第32-33页 |
3.3.3 范围范畴 | 第33页 |
3.4 “A”与“B”易位的制约因素 | 第33-37页 |
3.4.1 语义性质的制约 | 第34-35页 |
3.4.2 语义预设的制约 | 第35页 |
3.4.3 信息结构的制约 | 第35-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A不说,还B”的语篇分析 | 第38-52页 |
4.1 “A不说,还B”在篇章中的语用分析 | 第38-45页 |
4.1.1 主观性表达 | 第38-40页 |
4.1.2 焦点凸显 | 第40-42页 |
4.1.3 重次信息转换 | 第42-44页 |
4.1.4 反预期性 | 第44-45页 |
4.2 “A不说,还B”在篇章中的衔接方式 | 第45-49页 |
4.2.1 省略 | 第45-46页 |
4.2.2 连接 | 第46-48页 |
4.2.3 重复 | 第48-49页 |
4.3 “A不说,还B”的篇章交际意图 | 第49-51页 |
4.3.1 举例说明 | 第50页 |
4.3.2 补充解释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与“不仅A,还B”、“不但A,而且B”的比较 | 第52-59页 |
5.1 句法位置的个性 | 第52-54页 |
5.2 语义方面的比较 | 第54-56页 |
5.2.1 语义表达的个性 | 第54页 |
5.2.2 “A”、“B”易位的共性 | 第54-56页 |
5.3 语用功能方面的比较 | 第56-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